梅州时空 首页 热点 查看内容

[讨论]政府需诚恳落实大学生就业政策

查看: 1596| 评论: 0| 收藏:0

楼主

  教育部日前发布《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公告》。国家对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到中小企业就业、应征入伍、参加重大科研项目以及家庭困难的五类大学毕业生将分别给予各种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涉及很多方面,包括由政府补偿学费,代偿助学贷款,考研考公务员可加分,取消户口限制,登记失业并自主创业的,如自筹资金不足,可申请五万元小额担保贷款等。

  教育部的最新政策非常具体,呼应了国务院1月份出台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通知。从政策制订的频率看,大学生就业已成为政府部门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而从现有的政策立场分析,国家解决问题的方向大概有二:一是承诺财政投入,扩大体制内接纳大学毕业生的规模;二是答应给予贷款支持,用社会化手段鼓励大学生自行就业。不管哪种思路,政策导向就业的思路均十分明显。

  既然采取政策带动就业的办法,无法回避的疑问是:看起来很美的政策能否落实?那么多美好的承诺能否真正让毕业生受惠?而在一个较长时期内,这些就业政策能否具备效用?以及,在政策予以宽容的范围内,执行部门能否守住公平底线?政府部门千万不要认为只要出台政策,那些对应的社会问题就迎刃而解。政策化为实际行动,并成为求职者稳固的凭依才是正道。

  然而来自一线的调研表明,大学生就业政策在执行环节推动艰难,大有被架空悬置的态势。近日来自广东省教育厅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调研报告显示,大多数鼓励政策都面临执行难,比如参加“三支一扶(支教、支医、支农和扶贫)”,到基层工作两年的毕业生仍需要自己换助学贷款,报考公务员及考研的加分政策未体现,对大学生技能培训的补贴政策没有兑现。而对大学生创业,职能机构在贷款及扶持等系列服务上积极性很低。

  上述现象绝非广东独有,在全国其他省份都已显现。如此,教育部就业新政的前景令人担心。问题不仅在于政策本身缺乏配套措施,可行性较差,更在于单凭教育部一家并不可能让愿望成真。政策涉及的其他部门的协调也可以决定成败。由于每个政策都需财政同步支持,一旦财政接济不力或意愿薄弱,政策即沦为水月镜花。现有政策引领在前,政府财政支出的结构调整成了关键。

  因应教育部新政,广东教育主管机构细化了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建议,比如重点关注贫困毕业生和专科毕业生,倡议提高下基层的人数和补贴标准,并提请拟定省市县财政支出比例,甚至建立学士后流动站等大胆设想。目的很直接,就是为财政倾斜的量化提供明确参照。国家在经济刺激方案中表达了用政府投资扩大农民工就业的意图,现在也该是用财政“购买”毕业生就业岗位的时候。

  政策导向型就业除了要敦促执行,还要警惕另外一个弊端,那就是防止产生对毕业生的歧视。日前广东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供需见面会上,某位专科毕业生痛陈招聘单位的歧见,揭示了政策温情之外的另一种痛苦。守住政策救济的公平底线,同样决定政策落实的质量。尽管毕业生仍要通过竞争获得政策配额,但政府有责任净化竞争氛围,制止变相收窄政策施惠人群的做法,铲除暗箱操作、权钱交易的空间。

  大学生就业政策几乎全体现为政府许诺,隐含着需要一一付诸实际的行政责任。近年来,类似的政策没有断过,它们重复宣告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而从源自高校和毕业生的反馈看,政策离政策落实存有很大差距,职能部门缺乏动力,践行诺言的表现无法令人满意。经济不景气造成大学生就业雪上加霜,但也为政府调整财政投向、重振社会信心创造了理由,因为这正是弥补社会安全网的紧急关头。

本文由 天赐良锋 提供

鲜花

鸡蛋

握手

雷人

路过

最新评论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