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校友会

相关博客

分享 心中家乡的那些树
丘立才 2015-3-10 12:55
心中家乡的那些树 梅州梅县梅江区各中学广州校友会联合会会长 丘立才 3 月 12 日被置为植树节,这一天又是中华民国创建者孙中山先生逝世的日子。也让我想起了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孙中山故居他手植的那棵横着生长的酸枣树。我现在广州居住地为清朝时的造币厂、今日的黄华园,园苑内生长着 28 棵上百年的高山榕、大叶榕、樟树等,晨夕相处,浓情依依。但萦牵动着我情思的,还是心中家乡的那些树。 心中家乡最为神圣的那棵树,是广东省梅县西阳白宫富良美村丘氏入粤九世祖世昂公祖祠后中轴线上的“三划王勾丸树”,其实是椎子树。祖祠后的山称龙脉,种满了长满了各种各样的风水树,不知是种的、还是野生的椎子树占了大多数。丘氏世昂公祖祠是在清朝康熙乙亥年(公元 1695 年)修的,那末这棵椎子树的树龄也应在此年开始计算。一棵树分叉出三支大树干,下树身 5 人围抱不了,直上高达 20 多米,为树林中最大最高的一棵,树上产出的 椎子也是比其它树长的要大,所以我们称它为 “三划王勾丸树”。椎子树与板栗、榛子、橡子树相似,但要高大些。椎子 果外壳青青的,长满尖刺,外形像个刺猬球。剥开尖刺外壳,得到的是比黄豆、花生要大的椎子。 “三划王勾丸树”的 椎子,比母指指甲还要大,但爬不上这棵树,要从旁边较小的树爬上通过交叉的树枝去,爬过去使劲摇动,或用竹竿木棍狠打椎子刺球果,让它掉在地上捡拾。椎子的壳坚硬,炒熟之后,果壳开裂,轻轻一掰便可将椎子仁剥出,椎子仁呈米白色,嚼之爽脆,清香,津甜,口感极佳。这些椎子果对饥饿年代孩子的胃口不知有多少吸引力。我去捡,我去摘,不但可填饥饿的肚子,还拿它到墟镇上去卖,交易后得钱去买作业簿,解决了我读书时因贫无法买文具的困难。可惜这棵树在 1958 年大跃进大炼钢铁时被砍伐掉了,享年 263 岁,但它永远活在我心中! 我受启蒙读书的学堂是丘逢甲办族学的产物“鹏飞学堂”, 1905 年创办时种的梅树和必九树,其根深深扎在我心中。家乡梅县是种梅多的地方,学校多植梅树。鹏飞学堂种的 两棵梅树每到春季开学前后,满树雪白的梅花恍惚是天空中挂着两个大雪球,满地铺上梅花絮恰似一张大白纸,让学生们去画去写。生青的梅子是苦涩的,成熟后采摘了,分到每位学生桌面上三五颗梅子,吃起来却是先酸后甜的,因而激励着学子们要刻苦学习,努力成为文章的魁首。因为梅花是百花的魁首,还因为我的小学是梅州梅县梅江的小学。再一棵是梅树旁的必九树,一到金秋时节,树叶全部脱落了,必九果实挂满了枝头,学校采摘后分到每个学生的桌面上一把必九,吃起来是那样的香甜,因而暗示着学子们明白不经风霜,又何来有长久的香甜果实。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可惜的是,因学校的发展过程中扩建,两棵梅树、一棵必九树,被砍伐连根也被挖了。我心中呼唤着梅魂、九魂,何时归来哟! 我的祖屋景庆楼、宝善楼前那棵杨桃树,陪伴了我的童年生活。景庆楼、宝善楼是 入粤丘氏十四、十五世祖成斋公、绍旺公所建,树亦建屋时所栽。 杨桃树,它既神圣又亲切,一直活到现在,有 200 多年的树龄了,仍然康健挺拔。说它神圣,就是我童年就听说这棵杨桃树在军事地图上都有标志,可见它活着竖立的重要性。它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刻准备着迎接第三次世界大战,可见它的神圣性。说它亲切,这棵杨桃树生长状态,分杈成两枝,一支垂直向上挺拔,一支以横斜出伸臂膀。横枝不但男童可上去玩耍,掉下来也平安无事,而且女童也可效仿男孩参与嬉戏。夏天树荫凉爽,树上凉快,玩累了,可躺树下睡觉;玩渴了,可摘树上杨桃。尽管杨桃都是酸的,酸到进不了口,但还是解了馋、解了渴。 我出生屋景云楼厨房旁那棵必九树,看着我的成长。此树是建景云楼时所种,还是景云楼建好后所种?是春萱伯祖公所种,还是安清伯父所种?景云楼建筑也有百年了,母亲生我的房子门上还留有半个世纪前我用毛笔所写的座右铭式对联:“爱惜精神留他日担当宇宙,蹉跎岁月问何时报答国家?”母亲在厨房弄吃的,但未有吃饱过,我则呆坐着望着这棵必九树,看它长久生长规律:春天生嫩芽蓬勃生长,夏天绿叶有如蓬盖,一叶落而知秋,果熟方是藏冬。原本种此树是为了防北风的,可是冬天到了,叶掉落枝光秃,又怎能御防北风?看来,我是要离开此屋此树,到外面去找饭吃。 离家去赴墟镇,白宫墟上最热闹的地方是墟镇中心的那棵榕树。此棵榕树见证了白宫镇的历史变迁。榕树后有座明山宫,又叫公王宫、白宫。据载,宫内供奉的公王系隋朝文帝杨坚的大将军连清化,因有战功而加封为明山圣王,而宫后的远山为梅县最高峰,海拔 1305 米。宋太宗诏封为“清化盛德报国王”——明山公,因而建宫奉祀。其过程为宋元丰五年( 1082 )春,河流洪水漂流神像一尊至西阳岸,乡人汲水以竹撑开,像仍白如旧,人们悟,乃迎祀事,祈佑保五谷丰登。自宋朝修建并以白宫名之,明清朝屡加修葺,尤以清康熙年间为特。时邑侯王世云赠匾“人天鉴彻”,联曰:“扬云旌霓旆之威丕佑真人亿德煌煌隆庙貌,夺雨师风伯之势溥将明赐西流活活颂神君。”白宫镇民均在榕树下聚集烧香参拜,交流商品,热闹非凡,白宫墟成为白宫市。再加上白宫公王庙后直对着梅县最高峰明山嶂,前又有向西流的白宫河,河两岸有成排的杞树迎送,世人惊叹风水奇异。怎奈这座白宫明王公王宫于 1961 年 9 月被特大山洪冲毁,本人亲历其灾,亲见其毁。而榕树仍然屹立不倒,它见证了清皇帝的垮台,见证了中华民国的撤退,见证了文化大革命,见证着开放改革,至今依然勃勃生机,郁郁葱葱。树龄当在两百年以上。 离家去读书, 1958 年考上西阳中学读初中,学校中心地文祠旁的那棵兰树开的花,即兰花成了西阳中学的校花。文祠是清 光绪十八年( 1892 )在梅江边上建的,西阳中学则是 1905 年创办的,白玉兰树当在西阳中学建校时种的,至今树龄亦有 110 年了。我回到母校总是喜欢去拥抱它,有一种温馨的情感。以前在西阳中学读书时,生活贫困,日常用品,不但没有香皂,连肥皂都没有。虽然勤于用水冲洗身体和洗涮衣服,而别人总说你身上有蛙醒的味道。于是我便常到白玉兰树下去捡拾花朵,完整好看的别在耳朵上,破碎花瓣装进口袋,虽不能显高清玉洁,至少也有一袭沁入心肺的馨香。至今还要感谢你——白玉兰花,我母校西阳中学的校花,让我能走近他人身边。 考上高中的东山中学,虽然红棉花未作东山中学的校花,但东山书院门前的三棵红棉树,给每个东中学子都有深刻印象,我的印象尤深。 1996 年曾有专著《东山红棉》一书,作为“东山中学丛书之八”出版,记述了我与红棉树的诚挚情感。东山书院门前三棵红棉树是何时栽种的?时间应在“东山书院”创建和“状元桥”修建的清乾隆十一年( 1746 ),于今树龄已有 269 年了。同龄的“东山书院”也曾在清朝同治年间太平天国失败而遭烧毁,后多次重建重修,同龄的“状元桥”也多次重建重修,唯三棵红棉树依然枝干挺拔,每年绽放的英雄花和东山中学校庆日子尽相辉映。而东山中学的梅花园则在我离校后才栽种的。 1950 年以前交通是水运时代,出进客家人集散地梅州桑梓地的口为梅口(松口);现今陆运时代,出进客家人集散地梅州家乡地的口为南口。半个世纪前我离开家乡梅县时,坐汽车走出家乡地的口是梅县南口,公路为 205 省道。就在 205 省道南口镇益昌村有个地方叫“山高水长”,有个加油站,站旁有棵榕树,树龄外看至少也在百年以上。据榕树形,村人称为“迎客树”,我离乡返乡时必和它打招呼,回乡称“迎客树”,离乡称“送客树”。只是自己开车时,才有机会下车去拥抱它、拜祭它。因为听说 205 省道要拓宽,拟请它下岗,它坚守岗位的神奇传说,更加吸引着我对家乡此树的那份深情、那份厚意。 代表我家乡的树,绝对是梅树。梅山梅岭梅岗梅坪都是我安身的家乡,梅水梅江梅河梅溪都是我饮着长大的乳汁,梅树梅花梅叶梅果都是我在桑梓地扎根生长的东西。历史上 梅州之地盛产着梅,梅又分果梅和观赏梅两大类,尤以果梅为多,人们称果梅为嘉应子。所以家乡既有梅州之称,又有嘉应州之称。 宋朝开宝四年( 971 年)为避宋太祖赵匡胤祖父赵敬之讳,便将敬州改为梅州。 清朝雍正十一年( 1733 年)设置嘉应州。 1911 年嘉应州复名为梅州。梅树是梅州市的市树,梅花是梅州市的市花。我一直寻找着梅州最古老的梅树,终于发现,它在梅县区 城东镇潮塘村的宫粉梅,有说是宋梅,有说是明梅,至少也有 300 年以上的历史。宋朝诗人杨万里曾有诗赞梅州的梅:“一路谁栽十里梅,下临溪水恰齐开。此行便是无官事,只为梅花也合来。”引发我写了“梅”的 有关 文章:《中国国花为梅花》、《嘉应州的由来》、《做一个堂堂正正的梅县人》、《 在“梅”读书的学校都是母校》等。 有朋问我家乡在何方?一说是梅州梅县梅江的,朋友便说,惊讶的是我家乡 灵光寺门前两棵 神奇柏树“生死树”。 灵光寺,唐代懿宗咸通年间( 861 年)高僧潘了拳(自号惭愧祖师,福建省沙县人)修建。明洪武十八年( 1385 年),广东监察御史梅鼎捐钱扩建。神话传说,寺前 两棵 柏 树 是开山祖师潘了拳亲手所植,种时树苗一棵生,另一棵晒死。他种时念偈:“树苗,树苗,快快长高;生死同种,生死同高。”历史记忆,两棵皆唐朝栽种,到明朝时一棵因为雷击枯萎了。直至如今,这 两棵柏树, 一枯一荣, 一死一生。生者高 30 多米,生龄 1154 岁,枝繁叶茂,傲然挺立;死者枯萎时间也达 630 年,树的高度与生柏相当,干大枝壮,枯死而不腐不朽不倒不毁。被称为 “ 广东宝树 ” 的 “ 生死柏 ” 。何以“ 生死同立,生死同高”?跨进 21 世纪,清理枯柏树根时,发现根洞有九条黑色蛇在里面,可能是蛇液滋润枯柏生长,让它屹立不倒,功效有似于冬虫夏草,这是我的猜测,真实的科学原理,仍有待生物学家去探讨。 家乡的那些树,砍去了的,枯死了的,失去了的,弥足珍贵!它们更坚实地在我心中牢牢扎下了深根!
2768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东山学派:以生为本
丘立才 2015-2-7 12:18
东山学派:以生为本 梅县东山中学广州校友会常务副会长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教授 丘立才 广东梅县东山中学由清朝“乾隆十一年”( 1746 年)开始创办的“东山书院”,至 1913 年转为“东山中学”,迄今学脉衍源已有 270 年的历史,孕育东山学人成千上万,形成独特的东山精神和学术风格,构建起“以生为本”的东山学派。 无论是东山书院,还是东山中学,都是学习的场所。学习的历史沉淀,形成了非常鲜明的“东山学派”。《论语》开卷曰:“学而时习之,不亦 说乎 ? 有朋自远方来 , 不亦乐乎 ? ”一个 “学”字,贯穿着每个人生的整个过程,更铺染在东山中学的每个角落。东山学子,无论是东山中学的教师,还是东山中学的学生,都必须读懂、认识清楚“学”字。學、斈、敩、斆、斅等都是“学”字。 “學”字字形至少包含五个层次以上的意思:一是学习的时间。“子”是时间的开始,子月乃一年的开始,子时乃一天的开始。“子”字也说明,孩子一来到人世间就得学吃奶乳才能生长,学认字才能发展,“字者,乳也。”“字”的本意是孳乳,后来才引伸为“字”。“ 斈”就是变成文字的儿子。 二是学习的场所。“冂”字原意为覆盖,引伸为“冪”,冪和帐相通,孔子“设帐而教”,这“冂”也就是学校。“冂,尚矇也”:天地之始,朦胧之初;人孩之时,矇眬之际,不以学习,无以明白。三是学习的费用。“羽”毛古代曾作货币,要学习到真正的知识,是要付出学费代价的。又小孩犹同小鸟,通过学习,长成羽毛,才能展翅高飞,“羽毛未丰,不可高飞”。四是学习的内容。“爻”就是中华民族用它来把握天地人变化规律的初始符号,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更是中国国学的根。学“爻”,首先要懂得什么是爻,爻是指阳爻和阴爻;其次还要懂得阳爻和阴爻是互相交错不断变化的;再次更要懂得这“爻”交错变化的规律,最后要研究爻号变成文字的规律,所有爻号都是自然界横的符号,纵的符号就是人类文明提升的符号。“学”的异体字“斈”,就是将“爻”号在“臼”里演化为“文”字。但不管学什么内容,都是“爻”成“文”,“孝”则是孩子学习和父母教育的人生第一课。五是学习的方法。篆文的“学”为“ 敩”、 “斆”、“ 斅” 字,和“教”字同样都有“攵”,“攵”:“小击也。从又卜声。”学校里无论是“学”还是“教”,其方法都相同,就是仿效、效法、校对、校正。极为有趣的是,中国文字里把学的时间与教的时间、学的内容与教的内容、学的方法与教的方法辩证统一在笔划上,不能不令人叹服!所以,古文中“学”与“教”相通用,《礼记·学记》:“兑命曰:学学半。”上一学字读教。今日“教学相长”,亦不失古义也。 学习就是读书。 “读”就是买言和卖言。 读书不解其义,容易中毒;买言而不卖言,积在身中容易腐烂成毒。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也会变为,死毒书、毒死书、毒书死。如何摆脱读书的死界和毒书的死境?必须从六个方面去掌握学习方法、读书方法:一是书的作者是谁?二是什么时候写的书?三是为何而写书?四是写的什么书?五是用什么笔法写的书?六是该书有什么效用?学习就要掌握好学理和学术。学理,又叫文理、原理,规律性的东西。学术,古叫卜占巫术、今称为应用技术。自学还需端正学风。东山中学第一亭的对联:“小立片时,何妨饭后课余,与偕童冠来风咏;凭栏一望,勿论雨奇晴好,直把溪山当简编。”就是“把溪山当简编”来读来写来学习,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实际联系理论的学风。 东山学派的最显著特点是“以生为本”。其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一)以学生的全面成长为根本。学校确实是学生读书识字的地方。仓颉造的文字,是把“人”放在文明的首位。试看,反映自然界五种物质种类的五个字“金、木、水、火、土”,每个字里都有“人”字包涵在其中。“金”字“人”在上、“土”在下、“火”在中,“土”字两“人”在上、下,“水、火”两字“人”在中,“木”字“人”在下。以人为本,以学生成长为根本。“本”字中横的“一”展示的是地平线,地平线上的那一竖则表示为一个人的成长。地平线下那一撇表示为“衣”,那一竖则表示为“食”,那一捺则表示为“住”,那一横则表示为“行”。学生的衣、食、住、行,学校要协同家庭、社会一齐关心,使学生能在德、智、体、美、劳等全面成长发展。就眼前、就表面,对学生衣、食、住的问题解决要紧,其实是“行”的问题更为重要。古语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要让学生走得更远,飞得更高,掌握文字、文句、文章、文学、文化、文明的能力更为重要。 (二)以学生的立志成才为根本。立志成才是有规律的。 “志”是“心”的“意向”:向东为“魂”,向西为“魄”,向北为“精”,向南为“神”。 以立天之道乃无与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乃自然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也是无中生有、化有为无的规律。 立地之道乃阴与阳:立于地球之东为阳、则立于 地球之西为阴,立于时空的“十”字架那是“辛”苦的,但能“辨、辩、 辦 、瓣、辫”,即能“惟、唯、维”,也就是人的心态、语境、维系的地球社会处于最佳状态。立人之道乃女与男:女儿当自爱、男儿当自强,人就能立于天地之间。立才之道乃学与教:教贵以真、学贵知疑。以人 为本、以生为本的人才观,首先必须解读好人才的“才”字,才能朝着立志成才的目标前进。许慎《说文解字》释“才”为:“草木之初也。从 1 上贯一,将生枝叶。一地也。”徐锴注:“上一初生歧枝,下一地也。”“才”字中,横的“一”展示的是地平线,其上的一竖正是草木生长之初的情形,其下有两画表示根柢,只有根深才能枝繁叶茂。许慎解说此“才”字,就蕴含着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意义。《六书正譌》也是同等意思:“才,木质也。在地为木,既伐为才。象其枝根斩伐之馀。从木省别作材。”相同意思的典籍记载还有《诗经·鲁颂》:“思无期思,马斯才。”《邵尧夫曰》:“临大事,然后见才之难。才者,天之良质也。学者,所以成其才也。才者,质也,力也。”《近思录》:“性出于天,才出于气。气清则才清,气浊则才浊。”因此,“才”字与 “材”、“财”、“裁”、“栽”、“哉”等字相通。还要从“以人为本”、“以生为本”,逐渐提升为“以业为未”、“以文为末”,把“本、未、末三木”荣之,而又不断提高发展社会的生态产力。每个人必须要有自己的职业、事业;人要是没能就业,“以人为本”绝对只是一句空话。学生从学校毕业出来,无法就业,“以生为本”,只不过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极为有趣的是,正体的“業”字,其字形是简体的“业”字下还有“立”和“未”两个字,而字音则和“树叶”的“叶”字同音,也和繁体的“葉”字形相似。 再看“以文为末”的“末”字, 末者,树梢也,高标也。把人比作“木”,根“本”下的那一横,生长到地上就形成树干的“未”,再继续生长便成为“末”。前面说到,地平线下那一横则表示为“行”,行于地面,行于高空,行于太空,“嫦娥奔月”,没有高端的文化知识人才,能行走于月球之上吗?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经济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在这种形势下,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具有决定意义,谁拥有大量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谁便能在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控制科学技术的制高点。“以生为本”和 “以文为末”结合起来,就能培养出国家所需的顶尖人材,社会所需的栋梁之材。 (三)以提高学生的生活力、生产力、生态力为根本。“以生为本”就是提高学生的生活力、生产力、生态力为根本。 “生”就包含着动态和静态,但侧重在静态;“力”也包含着动态和静态,而侧重在动态。“力”字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从“物”的角度解:“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使物体获得加速度和发生形变的外因。力有三个要素,即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说文解字》从“人”的角度释:“筋也,象人筋之形。治功曰力,能圉大灾。”而《韵会》则从另一种角度解释:“凡精神所及处皆曰力。”“物所胜亦曰力。”更准确地阐释这个“力”字:力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或者说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着的物体构成的系统为维持系统自身进行能量转换的能力或功能。任何一个物体、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系统,要是没有了“力”,因而也就不可能“生”了。生活力就是人类自身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获得所需物质和精神生活资料及其享受活动的能力。先进的生活力必须要具备如下的因素:一是全社会必须树立起“以人为本、以业为未、以文为末”的科学生活观。二是要以健康为生活的首要任务,千万不要让金钱、功名、情色等损害身体和身心的健康。三是要有积极的生活态度,热爱生活,珍惜生活,享受生活。四是要有一定期望的生活目标,期望值过低,无法激起生活的热情,期望值过高,易给生活造成压力。五是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个生活习惯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长期制约而成的。六是要有高级的生活能力,这个生活能力就是“化辛苦为幸福”的能力。生产力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生产过程中同自然界持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客观物质力量,是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的能力。《说文解字》释“产”:“生也,从生彦”,这个“产”字除了有“生”的意义外,还有“彦”的意义,“彦”就是“美士有文,人所立言也”。所以,产也是生,但它不只是立于原基础上的生,是更高层次的生,是更能推进文明的生,这实实在在是新的生。生态力则是指生态系统为自然服务的能力,为人类社会服务的能力。生态是涵盖生活和生产的一个系统,是生命支持系统,更是人类社会赖于生存发展的系统。评价生态力最主要是看三个因素:能量转换值、物的质和量比值、信息价值量。学校“以生为本”的教育观,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信息价值量。 东山学派的“以生为本”,乃一以贯之。东山学派的文脉,应该从“东山书院”的创建起始。东山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十一年( 1746 年),距今已有 269 年的历史。乾隆二十二年( 1757 年)朝廷派广东督学的状元吴鸿在按临梅州时称赞:“嘉应之为州也,人文为岭南冠。” 东山书院毁于清朝同治乙丑年( 1865 年)因与太平天国起义有关。在破颓的东山书院里“东山学派”艰难地诞生。 “东山书院”的匾名,为黄遵宪的堂叔父黄基所题,其旁有一行小字“里人黄基书 光绪八年”。黄基,号篑山,为东山学子,同治二年( 1863 年)癸亥恩科进士,曾任礼部主事、江西吉安知府。而其父亲 黄莘田一直 为 东山书院的主讲 。他对东山生员课艺作业认真批改,几乎每份课艺的扉页上都贴有他的批语,并加盖印章,如在杨笃经的课艺《子曰射有似乎君子》中,黄莘田批其“间中有肯语”,定为“中取第二名”;在杨向的课艺《大哉问礼》中,批其“前半则语未尽粹,过此则气盛言宜矣”,定为“中取第一名”。 《嘉应州志》中载黄莘田“所学以程、朱为 宗…… 主讲东山书院,汲汲引掖后进。有所请托,虽重金弗屑也。”两广总督张之洞说他“经史未尝释手,名场久不动心”,“市药布伯休之惠,妇孺皆知;泽枯行尧叟之仁,幽明共感。” ( 见《万事好庐诗钞》 ) 可见黄莘田是一位很有骨气、师德高尚、乐善好施、不慕名利的东山书院院长,他奠定了东山学派“以生为本”的坚实基础。 黄遵宪 1904 年将“东山书院”改办“东山初级师范学堂”,为东山学派拓展了学生的世界眼光。他认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他 写了著名的《敬告同乡诸君子》一文,警告国民: “ 近日,日本战胜俄罗斯,论者谓日本之地仅占俄罗斯五十四分之一,而日本反胜者,由于日本中小学校之数远多于俄罗斯也。兴邦之策,莫善于兴学。 ” “深知东西诸大国之富强,由于兴学。”在《敬告同乡诸君子》一文中,他从培养目标、学校体制、课程设置、教材教法,到师资建设、办学条件、经费筹集,以及学生来源等等,都有具体论述。1904年 并派杨徽五、黄遵庚等赴日本弘山文学校习速成师范,回来后任教于东山初级师范学堂,杨徽五任“东山师范”校长。黄遵宪还“拟聘一日本人能通华语者或他省人学小学师范已卒业者,与之偕来作为教师”。东山初级师范学堂要专聘学问深而思想新者为师,与此同时,他还提出“来学之师范生不收学费”的优待办法,鼓励有志青年学习师范,以将来培养爱国兴邦人士。黄遵宪是“东山学派” “以生为本” 由旧而新发展的中坚者。 叶菊年和叶剑英共同创造 “东山学派” “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 叶菊年为 清末庠生,梅县东山中学创始人之一。撰写东中门联:“东山小鲁,北面尊师。”撰梅城石牌楼东中校友会所联:“登斯楼,顿拓胸怀,按剑凭栏,望不尽梅水南来、金山北拱;敦有道,贵同肝胆,乘车戴笠,问记否长堤携手、高阁谈心?”并作楹联明志:“萃中西陶冶一炉学子莘莘振作精神造人格,看欧美风云百变神州莽莽转移时局赖英豪。”可见其“以生为本”的办学宗旨。 1915 年秋省教育部门到梅县检查,学校举办成绩展览迎接,学生会长叶剑英想把规模搞大一些,校长叶菊年不同意,校园风传开除叶剑英。谣言传到叶剑英耳中,随即拿来“官边纸”写张布告,称“本学生开除叶菊年校长”,并附诗句“大把园林堪种菊,风流花卉独称王”讽刺,与同学丘洪轩离校回家。校长看布告后喟然叹曰:“此子非池中物。”然后到书院西斎房间找,只剩下同室同学,校长即对这同学说:你马上去雁洋,帮我把宜伟(叶剑英在东中读书的名)追回来。你告诉他,我菊年伯不会怪他,无论如何,都要回来拿了文凭再说。后来叶剑英在回复中说:“自古英雄多出自草莽,大丈夫何患乎无文凭!” 1978 年叶剑英在北京接见东中校长李泉隆时嘱咐说:“应为菊年伯立个纪念室。” 1982 年叶剑英在广州邀请卢伟良、曾宪梓等校友聚会时,又指示:“要发扬老校长叶菊年老先生等认真办学、严格要求的办学精神,把东中办得更好。” 东山中学的校训为 “东山学派” “以生为本”的座右铭。 学校乃读书之地,读书就是买卖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语言川流不息为训,能在学校川流不息的主题语言,就是校训。东山中学的校训是:勇俭爱诚。东山中学的校训是什么时候确立的?谁提出的?东山中学校训是不是就是东山中学精神?有说是校长兼国文教师叶菊年创作,并有“东山山势何高旷,周溪溪水何清深”校歌,有说是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时参加过五四运动、 1921 年回梅接替叶菊年任校长的丘可贞创作的。而叶菊年特为校训写了系词:“四民首士,道远任重,学务时敏,持之以勇;能节恒裕,为奢必滥,物力维艰,守之以俭;物与民胞,夙铭张载,仁为元善,道在博爱;天地无息,博厚高明,人与之参,不外一诚。”卢演群写有一篇文章《本校校训—勇俭爱诚—演绎》:“‘勇’是指大无畏精神,包括‘勇心’(即做事的精神)和‘勇气’(即做事的胆量)两个方面;‘俭’是指当用则用,不当用者则不用,严格杜绝奢侈与浪费;‘爱’是指人际之间的互助合作与团结友爱;‘诚’则是指‘内不欺己外不欺人’的精神。”勇就是勇敢,俭就是俭朴,爱就是爱心,诚就是诚信。作为校训的勇俭,是以学校师生为主体、偏重于主观修身;而作为校训的爱诚,是以学校师生为主体、偏重于客观交流。把“勇”放在校训之首,则是非常有见地的,因为一般学校以立志成才的才识、以探求学问的学识摆在首位,往往缺乏的就是胆识,因而无法成大业也。 东山中学百年来所形成的“以生为本”的东山学派,不但激励着东山学子,而且也激励着梅州学人: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智度岸;学林有修始成材,学校无觉尽迷漫;学堂有口能中的,学术无问难外派。
1386 次阅读|0 个评论
返回顶部找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