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慈善机构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相关博客

分享 梅城往昔的善堂
热度 2 张维耿 2014-9-15 11:50
梅城往昔的善堂 旧时客家人聚居的县城,大多设有善堂。 善堂为 慈善机构 , 平时给穷苦人家施医施药,收集无人认领的尸骸下葬 , 择吉普渡。善堂的经费来源主要靠殷富人家施舍,也有商会或宗教团体捐助的。 在梅县梅江桥北东门塘近处,旧时有一间广济善堂。暑天路过善堂,可见门口摆放着一大缸甘和茶供路人取用。广济善堂是由 黄竹洋富商家族曾伯谔、曾勇甫等捐建的。据说他们的祖父辈下南洋、上赣州经商多年,到这一辈发了大财后就在梅城兴建广济善堂,免费为穷人义诊施药,成为梅县著名的慈善家。梅城东北端残存旧城墙边过去有一座吕祖仙师庙,也有道士在 其 善社为穷人施舍丹膏丸散和菩提丸。庙址改做 金山小学校址后,善社迁至梅江桥侧的福济善堂继续施药,直至“文革”初期破四旧被解散。 我记得在抗战期间, 1943 年春 夏 梅县遭遇 百年一遇大 旱灾, 江河干涸,田地龟裂。灾荒袭来,饥民众多,加上霍乱流行, 死了不少人。 我那时在省立岭东商业职业学校念初一,每天路经梅江桥去上学,就常见桥面有饿殍蜷缩一边。东教场的六角亭和红门内,也不时见到惨死的饥民。因为死的人多,广济善堂就只好用了薄木板钉制的“火料子”去收尸和埋葬了。 昔日善堂的乐善好施为如今的红十字会所取代,政府民政部门也承担了部分救治灾民的职责。当重大灾难发生时,政府部门、企业家、广大民众纷纷解囊相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成了当今社会的美好风尚。但愿各级红十字会管好用好社会上捐助的善款,不要再遭人诟病了!
个人分类: 客家文化|883 次阅读|8 个评论
返回顶部找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