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摇篮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博客

分享 安定书室:老梅城一座见证红色苏区历史的书室
田力 2019-11-20 09:48
安定书室 :老梅城 一座见证红色苏区历史的书室 老 梅城 梅江区政府旁,有一座经历了一百多年风雨沧桑,阅尽了 梅江区 红色苏区从 摇篮起步阶段 到发展壮大辉煌历史,见证了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以 梅江及其周边客域 为中心的赣南、闽西 、粤东北老 苏区 ,前赴后继 ,不畏艰难、坚韧不拔、 忠诚 带领 客域 人民进行艰苦卓绝斗争 ,至今仍然朴素如初,静静站在老城街角 细数它曾经的热闹与繁华 的书室 —— 安定书室 。 安定书室 ,位于 老 梅城北门道前街凤尾阁巷, 是一座面积不足 100 平方米,一字型单排五室一厅外加一个天井围成的小院落 。 虽独立设有大门门楼,但整体几乎与相邻房舍挤挨着联成一体。右边紧靠着的是有 “ 公孙三翰院,叔侄四翰林 ”之称的李象元家族的一座房舍,而左边背靠的则是在清朝科举考试时代,考中进士 10人 、举人56 人的 “绍德堂”新杨家族“按擦第”“化胎”后边半月形的房舍。据 了解, 安定书室 是 由梅县梅南镇罗田上村坡角胡姓南非华侨胡锦华和毛里求斯华侨胡锦熙( 红十团党代表 胡一声之父 ),在清朝末期集侨资购置的胡姓公产,专门为梅南山区胡家子弟在嘉应州读书寻求上进提供生活食宿的住所。之所以冠名为安定书室,是因为 “安定”两字是胡氏古代的郡望名称。 安定书室在革命斗争年代,除曾作为梅县团县委筹备机关外,还一度作为中共打进 国民党第七战区编纂委员会的胡一声、黄超显( 即黄秋耘,解放后担任《南方日报》总编辑 )、何平、麦坚弥等 “拿国民党薪饷,办共产党的宣传刊物”的 临时编辑机关 。 震动梅城的 “ 安定书室 ”事件 发生在梅江区原所属梅县土地革命史上有名的 “安定书室事件” ,与 “枪杀王之伦事件”“扎田事件”“黄炎事件”,时间跨度短,发生频率密,对当时尚处摇篮起步阶段的梅江区原所属梅县党团组织,既是一种无法弥补的损失,又造成了不良的负面影响。 1927年7月 ,中共广东省委派曾品清( 又名曾衡、化名曾华 )回梅县整顿团组织,并组建共青团梅县县委;因此前经 “四·一二”事件和“五·一二”武装暴动后,梅县党团组织及其武装力量在 兵力 优势的反动武装进攻下,主动撤到山里去了,与省委的联系一度中断。时被任命为团省委梅属巡视员的曾品清,原是中山大学的学生,与当时以教书为幌子隐蔽在梅南中学活动的胡一声 ( 原名水庭 ,别号蔡若愚、何家烈 等 ) 是同学,经胡一声介绍,住进了胡氏族人专为本族学子在城学习的驻地安定书室。 为了更好地开展恢复团委的工作,曾品清随即将安定书室作为团县委筹备机关,与几个秘密筹备团县委的工作人员经常在这里 “接头”。也许来往安定书室的青年人较多,曾品清的团县委筹备机关疏于做好保密工作, 1927 年 11 月 28 日,团县委机关被国民党反动政府破获,曾品清及工作人员温士奇( 俊野 ,解放后任大连市军管会主任、市公安局长 )、陈循昌等被捕,团县委组建工作受挫,史称 “安定书室事件”。 “安定书室事件”发生后,国民党乘势派便衣队前往梅南,扬言要抓胡一声、郑天保、熊光、朱公伟等同志。为保存革命的有生力量,胡一声、郑天保等已暴露和即将暴露的同志,提前 走上梅南九龙嶂九龙 岃 ,随即与丰顺县县委领导人黎凤翔、张春元、邹玉成、邓子龙等人 在九龙岃会合 ,成立了 “ 广东工农红军东路第十团 ” 。 此后九龙嶂成为威震敌胆的 “红十团”“五县暴委”“七县联委”等农村武装革命根据地。 拿国民党薪饷办共产党宣传 窗口 的 临时 编辑 部 安定书室虽一度曾 被国民党反动派以 “ 共产党逆产 ” 罪名封闭占用 , 不久 又被南非华侨 胡秀文( 即胡壬喜之子、胡一声义父 ) 和开明人士交涉赎回,且凭着它在老梅城优越的地理位置,周遭进步的人文环境( 对面就是梅州中学宿舍 )等固有的特殊性,依然 是 红色 地下 组织 理想的 对外联络窗口。 根据 《广东党史》 2006年第4期《崇正树德清风亮节:纪念教育家许崇清》 , 黄焕秋《 许崇清和七战区编纂委员会 》和 胡一声女儿 胡莉娜按 其父亲留下的原始材料 整理的《胡一声传奇故事》记载 , 抗日战争时期, 韶关沦陷后,通过乔冠华留德同学赵一肩等人的关系,打入国民党第七战区编纂委员会任上校副主任,协助编纂委员会少将副主任张铁生 ( 即 张铭鼎 , 曾任中共旅德支部负责人,在周恩来领导下工作 ,担任军委会政治部三厅 中将参谋) 主持、主编、出版、发行《新建设》《教育新时代》《学园》《阵中文汇》等被世人誉为 “ 浓黑中的几盏灯火 ” 刊物的胡一声,以及党组织委派协助胡一声的黄超显 (即黄秋耘,隶属中共军情处,出任编纂委员会中校,解放后担任《南方日报》总编辑) 、何平、麦坚弥等 “拿国民党薪饷,办共产党的宣传刊物”的编辑,因1944 年 底 韶关 沦陷, 编委会人员被冲散 。在胡一声的安排带领下, 黄秋耘与少数编委会人员 , 历经周折 , 绕道江西到了梅县 ,大家住进了不用花租房钱的安定书室,并以此为 “ 编纂委员会 ”临时编辑机关。 编委会的行政工作由胡一声负责 ,胡一声的亲属朱权华、胡均源等人帮助日常事务工 作, 照常出版《新建设》《阵中文汇》《学园》,与民盟的宣传工作配合。从此,民盟的声势和影响日益扩展,为南方总支部的建立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不久 ,国民党上方宣布 “ 编纂委员会 ”暂停活动,不再发放经费。这可难及所有同仁,胡一声再次挺身而出,设法开辟发行渠道,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坚持做到收支平衡, 《学园》 《新建设》 等 向社会上进步青年进行民主爱国主义宣传教育 的刊物,才得以正常运作,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日本投降后,得到了 “ 编纂委员会 ”主任 许崇清 中将( 中山大学校长 )、副主任 张铁生少将的夸奖 。 联络筹建民盟南总前身的梅城联络点 “ 编纂委员会 ” 梅县 临时编辑机关 成立的 同一时期, 胡一声参加了中国民主同盟南方总支部筹备工作 。据 《广州文史资料》 第 19辑 胡一声文章 : 《民盟在广东建立组织和解放战争初期的活动情况》 , 此时的梅县籍党外人士和未暴露的中共党内人士如 李章达、 李伯球、张文、陈慰慈、杨逸棠、陈启昌( 陈劲军、陈炳传 )等均齐聚回梅 城。 因胡一声 接东纵司令部尹林平政委转周恩来密电,指定胡一声负责以兴宁梅县为据点,帮助筹备中国民主同盟建立南方地区组织,时胡一声 和 “ 编纂委员会 ”临时编辑机关 驻 在安定书室,而杨逸棠亦 住 在元城路 “铁汉楼”就近的杨屋,安定书室自然成为民盟的一个联络点。这 一事实 在杨逸棠 30 年后的 1975 年,写给胡一声的一首 《长夜行》 七律 ,和胡一声读 杨逸棠 诗后,感 酬逸棠、伯球、克辉、雄亚、素霞诸友 的诗,以及所附丘克辉、钟雄亚的诗中, 可以得到验证 (因篇幅关系,仅录二首) : 《长夜行》 (杨逸棠) 九月秋高凝露冷,一江流激放舟行; 横空待射天狼陨,寰宇争执太乙清。 满目沧桑生敌忾,并肩奋斗最关情; 会盟回看卅年事,铁汉相期不渝贞。 读杨逸棠《长夜行》感赋 (胡一声) 卅年前事记犹新,淡水坪山冒黑行; 四野黑留枯木影,中天唯见北辰星。 头颅敢掷全无敌,意气相投最有情; “铁汉”归来同献血,春风秋雨总坚贞。 经过一段认真细致的筹备工作,在潮塘李伯球家乡召开了 “中国民主同盟东南干部会议”,会议推荐李济深为主 席 , 李章达代理主席, 张文、丘哲、李任仁、何公敢为副主 席 ,李伯球为组织部长 兼秘书长 ,陈启昌为 组织部 副部长,胡一声为宣传部长,杨逸棠为联络部长,组成 “中国民主同盟东南总支部”( 包括广东、广西、福建三省 ),亦即后来的中国民主同盟南方总部。 安定书室被诸多红色组织选为联络点,一方面因为它是胡姓青年追求进步的求学住地,人来人往是书室常情,一旦引起敌人的怀疑,也较容易开脱。另一方面因其所住之人,均是知识分子,且大部分是接受了进步思想的热血青年,支持革命对他们来说似乎天经地义,正如其大门石匾两旁贴出的胡一声对联: “安得大同新世界,定将热血洒乾坤”,不但抒发了书室主人敢于将热血洒乾坤的革命志气,更彰显出书室主人追求世界大同的远大抱负。
个人分类: 文艺|2386 次阅读|0 个评论
返回顶部找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