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诸葛亮

相关博客

分享 好女人是老男人成就大事业的心灵鸡汤
敬说张敬 2017-1-6 14:56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Epj5ROpfoEA/ 河南南阳是个风水宝地,出了很多了不得的人物,诸葛亮当年隐居的卧龙岗也在其境内。我要说的人物与南阳城西郊的另一条岗 ——麒麟岗有关。麒麟岗与卧龙岗一脉相承,也出了一个扶佐君王的名相:百里奚。 麒麟与卧龙一样,都不是凡物,注定是要名留千载的。不过百里奚没有诸葛亮那么潇洒,比较苦命,他无法在岗上悠闲的种种地,慢慢的等待君王的拜访。他只能在母衰子弱时无奈的离家寻求发挥才能的机会,留下妻子独自撑起一个家。也不知百里夫人杜氏是否与诸葛亮之妻一般长相颇有特色,不过,她也是一个历史上有名的女人,都说一个成功男人背后就一个默默奉献的女人,这句话简直就是百里夫人的写照。杜氏有远见,知道自己男人有雄才大略,不是个可以卿卿我我过一辈子的小男人,所以忍痛放他出家门,还杀了家里唯一的母鸡,拆了门闩当柴煮了一锅鸡汤为其送行。当百里奚打着饱嗝上路时,就是漫漫几十年分离的开始,这可能也是百里夫人不曾料想到的吧。但她那锅鸡汤煮得确实妙,究竟怎样个妙法,看下去就知道了。 百里奚的求官之路非常不顺,最好的时候也只是当了个中层官员,离他当初的理想差远了。更惨的是他站错了队伍,和虞国公一起做了晋国俘虏,还非常无厘头的成了晋国穆姬的嫁妆 “嫁”到了秦国。当时已是糟老头子的百里奚怎么也咽不下这口气,拖着老身子骨偷偷溜回楚国。怎想这一溜又为自己帮了个倒忙,人家秦穆公本有意拜他为相,却找不到人,打听之下才知道老头子跑到楚国去了。这秦穆公可算是一个英明的主,打算以千金赎回这个陪嫁过来的老头,转念一想,楚人虽然不识货,但也不是笨蛋,如果自己出千金,他们肯定会要更高的价。干脆一甩手丢出去五张不值钱的羊皮,指名道姓要百里奚,楚国人这回可被耍了,还以为这个老头和秦王有什么过节,秦王是要把他拿去碎尸万段的,就忙不迭的拱手把百里送了出去。 从此以后,百里有了个很不怎么样的绰号 ——五羖大夫,打个比方吧,虽然你现在是年薪百万的工程师什么的,但因为刚进公司时老板只给你五百块钱工钱,同事属下就一直叫你“五百块某某”,你高兴得起来吗?不过当时,百里奚是很高兴的,还推荐了自己的哥们蹇叔来一起帮忙,一来二去,将秦国捣拾得像模像样。可见当时古风醇朴,有情有义,没有现代人那么多花花肠子,既然你是我的伯乐,我就不遗余力,此作风颇像孔明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且百里不像商鞅那样铁血,温厚仁爱的工作作风受到了许多百姓的称赞。到此为止,这个七十多岁的老头总算功成名就了! 接下来就要处理个人问题了,话题再次转回百里夫人杜氏。这位老太太着实不容易,当年送夫上路,伺候婆婆,为其送终,拉扯儿子,灾年逃荒,也不知道是怎么撑过来的,有没有 “悔叫夫君觅封候”的懊恼,也不得而知。后来她总算听说有个叫百里奚的在秦国混得很不错,就抱着侥幸心理跑到百里府中找了个洗衣服的差事,终于逮到个机会在百里奚面前弹琴,一边弹一边骂:“百里奚,五羊皮,忆前时,烹伏雌,炊扊扅,今日富贵忘我为!”边骂还边把当年那锅鸡汤揪出来,这锅鸡汤,就如后世乐昌公主的破镜的作用一样,是一种信物,一种期盼,承不承认它,就是为人的问题了。还好,百里奚的表现很不错,他一把拉过满脸皱纹的老婆痛哭流涕,成为了不忘糟糠之妻的典范。 纵观百里奚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他不算爱国者,作为楚人而在秦国大展手脚;他不算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离家后就音讯全无,按道理说,好像是不忠不孝,但却留得了一世美名,为什么呢?因为,作为朋友,他有义气,够宽宏,在秦王重用自己的时候,却 “不识时务”的把蹇叔抬出来,成就了蹇叔的理想。作为臣子,他尽心尽力,不搞阴谋诡计,是个值得托付的人。作为官员,他亲民爱民,同甘共苦,不嚣张拔扈,算得上清官和好官,也避免了如商鞅一般被车裂的结局。作为丈夫,他虽没尽到责任,但是个有良心的人,总算还能有一个好的结果。作为一个追求理想的人,他的坚持和信念,自信和气魄,成就了自己的一生。所以,总体来说,百里奚的为人和政绩还是对得起他在历史上的名声的。 人无完人,做人做到这个份上,谁还能说什么呢? 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出门去外闯荡时候,没了那罐鸡汤,百里奚,还能成就如此事业吗? 我看未必! 片尾曲 秋日无语 词 / 曲 / 唱:张敬 编曲:蒋山 一壶酒微热 两个人相对沉默 窗外藜芦红匆匆 转眼又是秋 光从叶间穿过 心情成斑驳 轻轻一伸手 似有还空 啊 ……. 一句话未说 明日天涯两凋落 弹指挥去多少年 转眼就白头 光从叶间穿过 心情成斑驳 轻轻一伸手 似有还空 (都在你手中) 张敬,非著名画家、原创歌手。 歌手里,张敬是最好的画家;画家里,张敬是最好的歌手。这种错位,让他有种遗世而 独立的 飘逸感。 让漂泊的人继续漂泊,给孤独的人以继续孤独的勇气,这就是张敬的歌、张敬的画的魅力。 “敬说”是我们为张敬量身定制打造的一款说的节目,张敬百年孤独的烟嗓,像人生最美妙的相遇之后更加有趣的前戏,令你欲罢不能——旅途上,深夜里,“敬说”是你另一个情人或者亲密爱人,聆听张敬,跟自己的人生摊牌! 请加公众号 “敬说天下”,总有一天,你会有难以预料的感动与惊喜。 敬音荟专注打造行业精英成为具有影响力的 “优质网红”,请电13817732559,姚先生
7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靠争名靠夺人,不如靠包容创新
宋丞策 2016-9-2 13:55
靠争名靠夺人,不如靠包容创新
今年 8 月初,南阳当地媒体陆续刊发稿件称,中共南阳市委、南阳市人民政府决定,今年 9 月 28 日至 10 月 7 日,将在南阳卧龙岗武侯祠举办“中国 . 南阳 2016 诸葛亮文化旅游节”。而关于举办这一节庆的缘由,当地媒体表述为“进一步弘扬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精神,学习诸葛亮勤政廉政思想。” 此前,南阳市政府曾经通过多个媒体平台发声,将地处南阳县境内的卧龙岗,认定为诸葛亮出山前的隐居地。新京报记者注意到,早在 2010 年,南阳官方就将卧龙岗定义为“诸葛亮躬耕十载地”。 8 月 18 日 ,微信公号“汉水襄阳”发布文章,对河南南阳的这一行为加以质疑。这篇名为《某地将办诸葛亮文化节:李逵和李鬼,怎相处?》的文章称,诸葛亮躬耕地位于古隆中,在今襄阳境内,并非如南阳宣称的卧龙岗。文章历数襄阳曾经举办过的历届“诸葛亮文化旅游节”,直言“咱们襄阳的活动怎么跑到别处办去了”,并暗指南阳的这一节庆系“李鬼”。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汉水襄阳”系襄阳市委宣传部官方微信公号,此前曾多次发布文章宣传襄阳的“诸葛亮文化”。(来源:新京报 原标题:南阳襄阳争办“诸葛亮文化节”) 争议卧龙岗,相争何太急?众所周知,自古从来不缺少对于历史著名人物故里的争议。这其实也不是什么时下独有的话题,甚至有些争议早已持续了数百年,令人扑朔迷离、疑惑丛生、浮想联翩。比如,有关三国诸葛亮故里的争议大战就上可追溯数百年之久。如今,不管是襄阳还是南阳,为何围绕诸葛亮卧龙岗的争议还喋喋不休? 靠名靠声非好汉,靠创靠新真英雄。清代画家郑板桥病危时给儿子留下一张纸条写道:“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这句话也告诉我们,地方经济发展要想进入到一种健康的发展运行轨道,就要走出靠“争名夺利”的发展误区,要想开创地方的美好未来,就必须紧紧依靠创新发展理念,依靠辛勤劳动才会有收获、有果实、有芳香。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即将举行的二十国集团( G20 )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以“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为主题,首次将“创新增长方式”列为重点议题。习近平以创新理念引领 G20 新发展,必将为 G20 持续注入新动力,必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靠争名靠夺人,不如靠包容创新。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醒世恒言》:靠山靠水,不如靠自己。当下襄阳与南阳这样的“争来争去”争到了什么?至于“争”的结果,眼前或偶有所“得”,但长远又会怎样?毕竟“靠山或山会倒,靠水或水断流”的现象,未来总是变幻莫测。因此,地方经济要腾飞奔小康,就必须全面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少“争名夺利”,多包容创新;少“先声夺人”,多联动共享;少“唇枪舌剑”,多实干兴邦。(文 / 宋丞策)
45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从开国元勋「教子以德」读出的那些人格魅力
宋丞策 2016-5-12 12:09
10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诸葛亮下放
zhuyuansi 2016-4-1 13:25
诸葛亮下放 闻雪思 话说蜀军失街亭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上表后主,引咎自贬。后主刘禅准其所奏,下诏撤消诸葛亮的丞相职务,贬为右将军,下放汉中一皮匠作坊劳动,让他接受该作坊三个皮匠的“再教育”。诸葛亮虽是治国帅军的绝代奇才,上晓天文,下知地理,然其在南阳躬耕时,未曾研究过皮匠技艺,乍下放到作坊时,确也显得拙手拙脚。但他对蜀国赤胆忠心,为人豁达平易,虚心学习,埋头劳动,并不计较个人的荣辱得失。 朝中无相,那后主刘禅乐得溺于酒色,无人干涉。然毕竟是处于三国鼎立时代,魏吴大军压境,虎视眈眈,蜀军不可无帅。况且那诸葛亮乃先帝托孤老臣,自己素以“相父”称之,不敢怠慢,故也不得不时御驾亲往汉中皮匠作坊探望,以示关怀。跟随后主的宦官叫黄皓,乃奸妄之徒,本就畏忌诸葛武侯,见状趁机谗言道:“传言诸葛亮聪慧过人,无所不能。今日观之,其不如一个普通皮匠也。民谚云:‘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昔先主提拔诸葛亮于茅庐之中,陛下何不效法先帝,提拔这三个皮匠于作坊,让其接替诸葛亮的职务,陛下必能高枕无忧,安享万年,何愁天下不定也!”刘禅听信黄皓之言,遂拜三个皮匠为相,总理朝廷军政大事,不再去看望诸葛亮。 那三个皮匠在蜀国众皮匠中,技艺超群,也算是一流的师傅。若命其做双皮靴,自然娴熟自如,快捷交货,而且质量绝对可靠。命其为相,却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不出十日,蜀国大乱。许多大臣相继被贬,下放到作坊与诸葛亮一起劳动。作坊里的皮匠兄弟却穿戴起朝服朝靴,一个个上成都宫殿沐冠演礼,三呼万岁。军中士卒也宰马为革,磨枪作锥,在演武场上切磋皮革工艺。连农夫亦废田弃耕,以荷杖牧牛羊为乐也。 魏主曹睿闻知大喜,乃命司马懿率大军入川伐蜀。魏军一路过关斩将,势如破竹,可怜蜀军一触即溃,如何抵挡得住?未几日魏兵便逼近成都。后主大惊,急召三个皮匠商议。三个皮匠哪里有什么运筹帷幄的谋略,只能彼此面面相觑,叩头谢罪。后主方悟,急诏右将军诸葛亮入朝。好个诸葛亮,不改凛凛忠心,大智大勇,扶危拨乱,依旧披鹤氅,戴纶巾,坐镇成都城楼抚琴,再唱一出空城计。那司马懿来到城前,左观右看,还是令大军速退。诸葛亮遂令赵云、魏延、关兴、张苞领兵转山呐喊,鼓噪佯追,惊得魏军丢盔弃甲,落荒而逃,狼狈退回陇西方定。蜀军大胜,众将官班师回朝,仍喜骇交加,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亦魏之名将,何以屡中丞相的空城计?”孔明曰:“司马懿生性多疑,虽在西城上了一次当,然彼认定吾生平谨慎,不会两次弄险,此番必有埋伏,深怕中吾之计,所以又退去。”众皆惊服。后主羞赧,遂罢免三个皮匠相位,仍拜诸葛亮为丞相。 诸葛亮官复原职后,将下放的大臣召回朝廷,令朝中皮匠统统回到作坊,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并聚积粮草,置造攻城渡水之器,励兵讲武,惜军爱民,蜀国再度振兴。此段故事史料,罗贯中编著《三国演义》时漏略,吾从民间传说中发掘整理,以飨读者。闻雪思谨记。
个人分类: 小说故事|114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谁在A股上演了“上屋抽梯”?
宋丞策 2014-12-10 11:18
当你在股海里游来游去的时候,请别忘记这里会刮起狂风,这里会掀起巨浪,这里也会暗礁海啸 ...... 不妨你游上岸边歇一会儿脚,擦亮一下你的眼神,先研读一则三国时期的故事,再去领略一下兵法三十六计之“上屋抽梯”,以此探源 A 股近日为何涨跌起伏? 三国时期,刘表偏爱少子刘琦,不喜欢长子刘琮。刘琮的后母害怕刘琦得势,影响到儿子刘琮的地位,非常嫉恨他。刘琦感到自己处在十分危险的环境中,多次请教诸葛亮,但诸葛亮一直不肯为他出主意。有一天,刘琦约诸葛亮到一座高楼上饮酒,等二人正坐下饮酒之时,刘琦暗中派人拆走了楼梯。刘琦说:“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出君之口,入琦之耳,可以赐教矣”诸葛亮见状,无可奈何,便给讲一个故事。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想谋害晋献公的两个儿子:申生和重耳。诸葛亮对刘琦说:“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刘琦马上领会了诸葛亮的意图,立即上表请求派往江夏,避开了后母,终于免遭陷害。 据中国经济网报道:在股市长久低迷之时,近几日股市却又突然的暴涨之后,周二 (12 月 9 日 ) A 股瞬间上蹿下跳,两市股指低开高走后冲高回落,上演了一出惊险的“过山车”行情。截止收盘,沪指报 2856.27 点,跌幅 5.43% ,成交额 7934 亿;深成指报 10116.49 点,跌幅 4.15% ,成交额 4731 亿;创业指报 1504.62 点,跌幅 3.99% 。沪深两市成交超万亿再创新高,共计 12665 亿元。是谁导演了大暴涨大跳水?为何大多数股民投资的股票并未跑赢大盘? 在股市上流行一句这样的谚语:每逢大鳄 ( 巨头大户 ) 浮出水面,股市就会波涛汹涌。 笔者分析近日整个股市波动的过程不难看出端倪,股市的巨烈震荡背后是否有“大鳄”们在操纵股价?一般“大鳄”们玩弄股市“潜伏”的蛛丝马迹是,“大鳄”们在股票低价位时买进,然后施用各种各样的花招,包括顺势媒介传播利多的消息,吸引无数散户跟进,这就好比已经摆好“云梯”去让这些散户们抬着股价登上高楼。 如此以来,股市就会出现先拉动股价超常反弹且大幅度上升,而且还会造成大量成交的影像,散户们以为股价将会上升,甚至以为“牛市”即将“冲天”的趋势,因而会有散户跟进并加码投资。等到股价升至一定幅度时,“大鳄”们认为时机已经成熟时原形毕露,,便会突然杀价大量抛出,以实现巨大差价利润,致使股价一泻千里,大幅度回落 ...... 如同过山车那样让人惊心动魄。这又如同突然“抽走梯子”一样,使得已爬到高处的散户连同股价一起又重重地跌落到地面上来。 常理讲,股市上没有“只涨不跌”或者“只跌不涨”的股票。这正是: “警觉大鳄浮水面,小道消息莫轻信,诱敌‘梯子’莫跟进,盲目跟风陷阱多。” 笔者善意提醒广大投资者,若要在股市上取得高收益,就必需要冒高风险;但是冒了股市高风险,并不一定就能够获得高回报。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 “曹操兵败走华容,哪知关公设伏兵,发财致富路千条,并非只有华容道。” (文 / 宋丞策)
911 次阅读|1 个评论
返回顶部找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