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文学

相关博客

分享 心里有你的人,总会主动找你
赛博科技 2016-5-24 13:29
自己的苦,自己品;自己的累,自己受;自己的生活,自己做主;自己的选择,自己承受。快乐不是富有,而是知足;幸福不是状态,而是感受。 心里有你的人,总会主动找你;心里没有你的人,总是自动忽略你。等来的不是爱,而是怜悯;求来的不是感情,而是同情。不是你的梦,再美也要醒;不是你的情,再痛也要断。 曾经的一切都已成为过往云烟,无知迷茫都一去不回,不必留恋,繁华的美景就在前方。物是人非,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一切都会变得不一样,也许你会同样选择。 我想真正的作家,应该是那些肉身已经远离人世而去,作品灵魂却鲜活于人间的人们;那些作品鲜活、肉身更鲜活的人们称作家总感觉有几分稚嫩,有点为时过早吧;而那些肉身倒是十分鲜活,作品却是远离人世而去,自己倒是自信满满地始终号称作家的人们,最令人恭维的不是文学天赋,正是附着于这鲜活的肉身之上的勇气。 和人相处是否投机,感觉占很重的分量。从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动作神情就可以看出是不是与自己是同一类人。和有些人的感情是一年一年的时间积攒出来的,有时候好久不联系,提起时依然充满热腾腾的温度。有的人,或许就是命中注定要遇见,不是一见钟情却日渐倾心,你想的他都懂,不浮夸,不矫情,不黏不腻,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金钱可以买得到奴隶,但买不到人缘;金钱可以买得到群众,但买不到人心;金钱可以买得到鱼肉,但买不到食慾;金钱可以买得到高楼,但买不到自在;金钱可以买得到美服,但买不到气质;金钱可以买得到股票,但买不到满足;金钱可以买得到书籍,但买不到智慧;金钱可以买得到床舖,但买不到睡眠。 青春易逝,岁月蹉跎的何止吹弹即破的面容,那些懵懂得如水蜜桃表层粉霜的爱情,也如掉进溪水中的桃花瓣,随波远去,了无踪迹。那年夏天,白衣飘飘,裙裾嫣然,原本以为能与你开花结果,但后来才明白,盛夏不产果实,果实丰收季都在未来的秋天,年轻的朋友请耐心等待,盛夏的季节不适合恋爱。
个人分类: 情感|230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程乡三友:嘉道年间客家诗界骄子
刘奕宏 2016-3-9 23:53
清代以来,梅州涌现了一批具有巨大影响的文化名人,其中,客家文学群星璀璨,宋湘、李黼平、黄遵宪等扛鼎式的诗人以他们的作品阐释着客家人悲天悯人、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不少诗篇更充满客家文化特质,为岭南文化抹上瑰丽的色彩。在嘉庆道光年间,客家诗坛曾活跃着三位诗人李光昭、颜崇衡、徐青,被称为“程乡三友”的他们,影响力虽然没有宋湘和黄遵宪大,却也是传承客家文学的一代旗手。 由于各种因缘际遇,“程乡三友”的生平已渐渐为后人所遗忘,显得有点斑驳模糊,实在有必要进行钩沉探微,再现他们当年的创作才情,为今天的诗词之乡梅州增添醇厚的文化底蕴。 “程乡三友”的由来 程乡是清代嘉应五邑之一,所在地涵盖今天的梅江区和梅县区,李光昭、颜崇衡、徐青正是出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文人逸士。在清代的嘉庆道光年间,他们都是蜚声岭南诗歌界的著名诗人,诗名远播。当时的顺德学人温谦山编辑《粤东诗海》,曾将李光昭、颜崇衡的诗歌订为《程乡二妙集》,后来又因为李光昭结识了徐青,更合刻《程乡三友集》。南海翰林谢兰生将三人称作程乡三友,于是“程乡三友”作为这三位诗人的代称不胫而走。 江苏常州籍的诗人、画家汤贻汾当时任兴宁的都司,对三位诗人的才华极为赏识,延为座上客,形容他们“程乡得一诗中龙,李秋田(光昭),龙头;徐又白(青),龙腹;颜湘帆(崇衡),龙尾。”四人之间可为文人的惺惺相惜。号为雨生的汤贻汾年龄较大,有一次掉了一颗牙齿,他将掉牙埋在兴宁城郊外的神光山上,三位诗人曾作诗祭齿。他们或许没有想到,多年以后,定居南京的汤贻汾因太平军破城而跳水殉难,骨骸渺渺,而一颗断齿、相关的诗作以及汤雨生画作《秋江罢钓图》题跋保存流传,记录了客家文人和江南文士交往的一段佳话。 “三友”的故里寻踪 虽然,对“程乡三友” 的事迹, 梅州地方史志如《光绪嘉应州志》也有所简述,但寥寥数语,交代得不完整,以至百年后,三位诗人的家乡人几乎将他们遗忘了。 在三位诗人中,尚能被家族后裔记录的是李光昭,他的家族历史因此略为完整。李光昭字秋田,是梅城下市攀桂坊人,故居世德堂位于攀桂坊的杨桃墩。李光昭的先祖李以贞明末从扶贵迁入攀桂坊开基,终身保持布衣的身份,他在《题郑所南画兰呈家二何太史》一诗中,以南宋遗民郑思肖画兰为题材,用《黍离》之悲的手法,向前明翰林李士淳表达内心的亡国之痛。所谓“才得骚歌吊魂魄,又无王土寄愁根。弃之沙砾花无语,写向云笺泪有痕。”忠于明朝、不满异族统治的思想溢于言表。 李光昭是李以贞的六世孙,在他这一代,他的堂兄弟李仲昭高中进士的第四名,而他本人却科举之路踯躅不顺,只考取廪生的身份,故全心在诗歌创作上闯出一番天地。 徐青字又白,又名友白,梅县松口人,故居位于松口镇石盘村的象湖。今天有关的松口文史、松口镇志均未有一字涉及徐青其人。笔者查阅番禺翰林刘彬华编辑的《岭南群雅》一书中对徐青的介绍,了解到他的故乡位于梅县境内的象湖,通过对其作品中有关松江描述的解读,推断他的家乡在松口。笔者后致电在北京定居的《人民画报》高级编辑古进先生查询,年过九旬的古进,家名徐伟芳,正是松口石盘村人。经其核实,徐青正是该村先贤,但他的后裔往南洋谋生,早与家乡失去了联系。 颜崇衡的家乡在目前的史志中更是从未提及。胡曦的《梅水汇灵集》提到颜氏曾有诗集名为《虹桥草庐集》,同时提到他的哥哥颜崇图作有《虹桥集》。可见虹桥是颜氏兄弟居所所在地。在梅城的金山顶东,有地名虹桥头,笔者经过实地考察,在虹桥头原梅县实验幼儿园大门旁,找到了虹桥颜屋。 原梅县实验幼儿园是古代培风书院旧址,位于嘉应州城内,而虹桥颜屋背倚城墙,坐西朝东,大门联为“先贤世泽,陋巷家声”。门前因高楼林立,阻隔了当年小 桥流水的景象。 这座颜屋建筑规制狭小,与颜崇衡的诗歌《夜雨》里“花香湿不飞,灯影寒逾碧。野风故侵人,入我蜗庐窄”的描述颇为吻合。但从房子的设计看以看出,房子规模虽小,建筑设计颇为精致,大门首的壁画工艺品位不同一般,与颜崇衡兄弟贡生的读书人身份很匹配。 遗憾的是,颜氏后人已经迁离老屋。据租住者介绍,屋主的一支全家在江西定居,另一支在梅城三角地经商,甚少回来照看。因此,有关颜崇衡的个人信息和家族历史,均有待进一步的探寻。 著述流传与历史影响 “程乡三友”的功名都不算高,颜崇衡为优贡生,李光昭和徐青则分别为秀才。但作为创作勤奋的诗人,以他们的诗篇在岭南诗坛留下不晓得影响。 从诗歌流传的影响看,作为龙头的李光昭影响巨大,他著有《铁树堂诗钞》《铁树堂诗附钞》传世,目前均保存完好。另外,从文献看,李光昭还著有《铁树堂文钞》《霜灯八影》《鸿雪二痕集》《聊复尔尔草》等著作。 著名学者钱钟书的诗论《谈艺录》中,对三位梅州籍客家诗人作了评述,除宋湘、黄遵宪外,第三位就是李光昭。钱先生是从《楚庭耆旧遗诗》中看到李光昭的诗歌作品,对他的《诗禅吟示同学》颇为赞赏,认为音节略有瑕疵,但想象力丰富,笔法纵横,在书中引用了诗歌全文。钱先生记录的这首诗其实并非李光昭原诗的原版,在《梅水诗传》《梅水汇灵集》里引用的这首诗,在字眼上更为符合格律。 徐青著有《聿修堂诗钞》,百年前的《光绪嘉应州志》记录仍然存在,但现在已经难觅踪影。颜崇衡的家位于城墙之外,更易遭到战火、水灾的影响,他的《绿萍山馆诗钞》 虽然曾付梓,也已经失传。 所幸的是,三位诗人的部分作品在生前已经得到岭南诗歌界的重视,被各种诗歌选集选录而保存。像上述的温谦山《粤东诗海》和刘彬华的《岭南群雅》选录了三人的作品外,《梅水诗传》《梅水汇灵集》乃至去年出版的《梅水诗丛》均采录了诗人们的诗歌代表作。陈永正的《岭南历代诗选》则选录了李光昭的作品。 在诗论中,除了钱钟书的《谈艺录》,清中叶以来,黄香铁的《诗纫》、黄培芳的《香石诗话》、黄小帆的《清园诗话》、刘彬华的《玉壶山房诗话》等对三人的诗歌创作艺术进行评价和探讨。在文学史上,罗可群的《广东客家文学史》对程乡三友的诗歌创作进行了初步的介绍。
个人分类: 随笔|175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梅县上山下乡知青美术、书法、摄影、文学作品展》中的美术书法作品 ... ... ...
朱迪光 2016-1-1 17:34
《梅县上山下乡知青美术、书法、摄影、文学作品展》中的美术书法作品 ... ... ...
《梅县上山下乡知青美术、书法、摄影、文学作品展》中的美术书法作品
227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梅县上山下乡知青美术、书法、摄影、文学作品展》开展
朱迪光 2015-12-27 12:42
《梅县上山下乡知青美术、书法、摄影、文学作品展》开展
《梅县上山下乡知青美术、书法、摄影、文学作品展》开展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 122 周年。 1968 年 12 月 22 日,《人民日报》发出了毛泽东同志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广义上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从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到 70 年代末结束。 当年梅县知青与全国各地的数千万知青一样,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上山下乡,到农村去、到边疆去,战天斗地,艰苦奋斗,为中国的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广大知青在艰苦磨炼中了解社会,懂得国情,与广大农民结下了深厚感情。而今,当年的知青,依然保持着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仍然是社会的脊梁。 由中共梅州市梅县区委宣传部、梅州市梅县区文广新局主办, 梅州市梅县区博物馆承办《梅县上山下乡知青美术、书法、摄影、文学作品展》今天在梅县区博物馆陈列室展出。以《岁月如此》、《共筑中国梦》为题,共展出记录知青当年劳作、学习、生活的老照片 61 幅、 知青创作美术书法作品 40 幅、创作摄影作品 48 幅、文学作品与学术著作 41 部。 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原梅州市委书记、韶关新丰县农场知青刘日知同志情系梅州、情系知青,应邀特为本次展览提供佳作参展。 《梅县上山下乡知青美术、书法、摄影、文学作品展》,旨在缅怀毛泽东同志的丰功伟绩,籍此展示当年的知青风采,表达知青一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热爱生活,品味人生,陶冶情操,追求艺术和乐观主义的精神。同时激励当年的知青,在新时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怀知青情,共筑中国梦! 开展仪式由梅州市梅县区文广新局局长廖峰松同志主持,中共梅州市梅县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涂戈峰同志和知青代表古向明先生作了讲话。 知青朋友们、梅州市梅县区文广系统的干部职工等,共 100 多人出席了开展仪式。
21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梅县上山下乡知青美术、书法、摄影、文学作品展》筹展中 ...
朱迪光 2015-12-24 00:29
《梅县上山下乡知青美术、书法、摄影、文学作品展》筹展中 ...
《梅县上山下乡知青美术、书法、摄影、文学作品展》筹展中
个人分类: 书画|1773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钟用和:清末民初客家学的先驱
刘奕宏 2015-8-16 12:14
在民国初年,稍早于古直,而在文学、史学、哲学领域研究取得较大成就的梅县籍学者中,钟用和是一位不可忽略的历史人物。钟用和撰写的《粤省民族考原》一书是一部探讨客家源流的早期著作,成书早于罗香林的《客家研究导论》 10 多年。 由于钟氏毕生致力于学问,而且行事低调,晚年定居广州直至逝世,和他的弟弟钟动(用宏)一样,事迹不太为一般梅州人士了解,目前梅州地方志书对两人均甚少提及。故笔者将搜集多年的文献成文,特此介绍他的点滴生平,以飨读者。 钟用和( 1864 — 1923 ),又作钟用龢,家名钟钦荣,字履崖,号独佛、用晦,嘉应州东厢堡三坑约松柏塘人氏。他的故居位于梅城江北三坑口,与小说家张资平的故居留馀堂只有几百米之遥,留馀堂在原梅隆铁路线之北,钟用和的故居颍川堂则在铁路线之南。 钟用和生而颖异,五岁习诗书,入口成诵,及长六艺皆毕业,旁及诸史,弱冠补博士弟子员(秀才)。 光绪己丑年春( 1889 年),钟用和以乡试房荐,由两广总督张之洞擢取入广雅书院读书。时浙江义乌籍进士朱一新以理学名儒主讲是院,因师从学习宋明性理之学,精研沉究。朱一新病逝后,进士廖廷相继主持书院讲席,钟用和继续从学,至己亥年( 1899 年)方完成学业,历时十年。期间于光绪丁酉年( 1897 年)考选取拔贡生。 钟用和出广雅书院后,旋获授教职,分别于庚子年( 1900 年)、癸卯年( 1903 年),任广东四会、徐闻县教谕,后转任陵水县教谕,所至有声。 宣统己酉年( 1909 年),时驻日、瑞、丹、比四国公使杨枢慕其名,聘主文案,任中国驻比利时使馆外交官。因此游欧陆三年,簿书余暇,辄研西哲名理,藉以比证中学,融受通识。 辛亥年( 1911 年)回国,不久革命爆发,清廷被推翻,民国成立,政改共和。后袁世凯执政,南北异趣。钟用和忧心时局,知政本未立,大乱将作。乃潜心教育,不入政途,但就两广高等师范监学,兼主《七十二行商报》笔政者有年。日事著述,案上常积稿盈尺。 民国八年,李烈钧再次以护法运动来粤,李与钟用和六弟钟动(用宏)友善,夙知其学行过人,特延任参谋部秘书主任,中复屡经变乱。李烈钧以时视师黔桂,部中事务,尤赖钟用和老成,深资倚助焉。 钟用和赋性和易,学问淹博。待人接物,蔼然可亲。民国十二年癸亥夏,以疾卒于广州,享年六十。所著有《修身学》《粤省民族考原》《卷密精庐敁言》各若干卷行于世。尚有诗文集《卷密斋吟草》《节性十书》《寄欧随笔》等著作若干卷,在世时未刻印。有子四人,于民国十三年甲子三月九日,奉其榇葬于广州之鹿鸣岗。 钟用和潜心治学,据其裔孙、华南师范学院教授钟旭元介绍,著有《卷密精庐丛书》,钟用和逝世后,后裔原拟 1935 年在香港天隆印书馆付印,但因种种原因未能落实,底稿多散佚。从整理者列出的目录看,有 17 种,研究对象涵盖伦理学、政治学、历史学、文学、法学等领域,另有其本人的诗文、随笔、日记、年谱,遭散失可谓至为可惜。 不过,钟氏的著述部分在其生前曾经出版,如《修身学》《粤省民族考原》《卷密精庐敁言》。其孙钟旭元晚年又曾选编《卷密斋诗文选》,则可推测他的诗文集《卷密斋吟草》书稿应该也留存世上。 钟用和是继大埔林达泉著《客说》之后,对客家问题进行研究的又一位梅州学者,《粤省民族考原》分上中下三卷,对广东族群的分布源流作出考证,特别是下卷对分布在广东的客家族群的源流进行分析,对客家的民族属性作出自己的判断。该书曾在 1920 年 4 月再印,前有本土先贤饶芙裳作序,由钟用和的学生、雁洋桥溪富商朱芷秀赞助出版经费,可见它是早于罗香林先生《客家研究导论》的一部关于客家研究的探索性著作。 钟用和在著作中表示,自己在晚清青年时代就从林达泉(海岩)的《客说》了解到粤西土客之争引起社会对客家源流的不同看法。他在担任四会教育官员期间,对有人将客家人污蔑为野蛮民族的说法奋然反击,进一步加深客家问题的研究。转入民国,纷争依然,他著有《土客源流考》等文章,先后在汕头《公言报》和广州《七十二行商报》发表,为客家人的社会地位辩诬。系列文章后经整理,遂成《粤省民族考原》一书。 钟用和的《卷密精庐敁言》主要收录的是作者在《七十二行商报》等报纸上发表的政论性文章,但也收入了一篇《粤人土客意见之离奇》的文章,阐述自己对客族源流的鲜明观点,可以说,他不愧是 20 世纪初广东客家研究的先驱。
个人分类: 学术考证|6949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文学青年
未央生 2015-6-17 21:31
一个谈恋爱的文学青年是不是不务正业?这个问题我想来想去,一个真正的文学青年应该是国家栋梁,一个民族的灵魂,把文学青年去谈恋爱有点大题小作的味道,非但做不好一个文学青年,还容易迷失了自己,这也是文学青年不在恋爱圈流行的原因,因为曾经吃货的我,把恋爱当作了主题,假设我要是个文学青年,那么我要把恋爱置之底下,失去了我最喜欢的爱情话题,这让我有点躇踌,犹豫我的文学青年之路正确性。 不做就不做,要做就做个真正的。试着这种原则性教条,我放弃了伪文学青年的想法,我不能再挂着羊头卖狗肉了,又到了认真对待自己的时候,我要做一个真正的文学青年。 有种情况发生,那么就是说,我要在爱情之中行驶大男子主义作风,对于草根出身的我来说是极困难的,这更加说明,让我明白,让我无悔,我的文学青年之路是一条不归路,是一条真正的创新之路。 草根的谈恋爱的文学青年之路没有来者,也没有去者,是一条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苍茫的创新之路,一种悲凉之境由此而生,几千种课本上风萧萧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的英雄气概也因此生出。 我还没有踏上文学青年的创新之路,就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但我也高兴不起来,我要成为的一个真正的文学青年,不是普通的小丑一般的草根角色,是跨文化和时空的领先者,至少能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不朽的席位者。 一时文学青年的路大过崇高,可惜我二十多年的人生生涯中没有认识过一个国家栋梁,民族灵魂人物更无从谈起,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栋梁和灵魂不像我们草根般竞争激烈,生活上的一点点小事或生死之事就能见著于网络或者报端上,他们都是一些神秘人物,神龙不见首不见尾与我没有了一点点建设性和辅助性作用,我能有的只有一颗客家的草莽的心,在有限的家乡环境中,创出一条客家文学青年的路。
49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相遇于文学
未央生 2015-6-17 14:00
一个文学青年怎么样去谈恋爱?是我以前没有想过的问题,虽然我很早以前就在腾讯交友软件上签名我要做个文学青年,也是出自于对西方科学的向往,在数理化公式中苦苦挣扎的我,又投身在英语默读的失败中,这些都是源于我不是国家计划生的缘故,我要真正在大学里学到点有用的东西,我认为文学是很适合我的一门学课,所以,我喜欢读武侠小说之余最爱看的就是世界名著,后来发现世界名著也是有不靠谱的东西,学校图书馆里的冷门小说成了我的最爱,在今天看来,这些都算是进步书籍的小说对我的帮助很大,当然,也使我没有获得任何奖励,看着一些成功了的人士,更让我渴望成为一个文学青年,虽然我看起来像一个文学的门外汉,但我在文学上的应用还是让我受益非浅的。 从来没有想过有这一项应用,一个文学青年的恋爱,在今天看来土得掉渣的问题,应该直接否定掉的问题,让我重新有了想法,假设一对男女相遇在文学中开花结果,这可以写成一篇醒世小说,可惜篇幅过长,没有现代阅读的价值。 思考恋爱无非是女人的天地,在现代看来任何男女平等或男尊女卑都不是恋爱的内容,我们习惯看恋爱角度的女人身上出发,女人身上会有文学吗?就算女人身上有文学之花也是一朵妖花,在纯文学角度上又会返回到女人身上来,这让文学成了一种装饰品,从根本意义上说,用文学恋爱是失败的。 文学在恋爱中的地位如此之低,注定了文学是拿不上台面的东西,本来应该隐藏的一项优点,拿了出来,难免有画蛇添足的感觉,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幸好当代男女之事的竞争之激烈,让我看到了文学的希望,如今的大学不是成了整形大学吗,背水一战的女战士们,在整形中壮烈牺牲,什么才是她们制胜的凶器,这越来越让女人们明白,寂寞才是自己拥有的一切,而主导寂寞不是文学是什么呢? 就让我们相遇在文学中吧,也许有一天,做一个文学青年,收获不再是思想,而是有一个千娇百媚的可人儿。
539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文学的功德
黄育培 2015-2-9 16:05
文学的功德
文学德为先。有史以来,优秀文学作品影响着社会和人类的灵魂。历史长河犹如浪淘沙,文学经典仿若一粒粒金子,闪着迷人的光芒。长篇名著、典范篇章、优秀诗词,乃至令人终生难忘的童谣,弘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这魅力岂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曾有人说,苦难出文学。尤其是我们这几代从苦难中走来的,文学的现实与浪漫潜移默化,曾给人带来面对社会现状的心灵慰藉与滋润,带来苦难中的激情和愉悦,带来孤独寂寞之时的解脱与陶醉。所以有专家说,这是政治家、哲学家们所无法替代的。 说到文学的功德,使我想起跟随共和国成长的苦难经历,想起与文学结缘,感触良多。 我是典型的客家人,孩提时父母远走国外谋生,跟随祖母、外祖父母在贫困山村生活,走过了 20 世纪 60 年代初缺衣少食的日子,走过了不堪回首的阶级斗争年代。小学 4 年级的儿童节,早餐只有一碗稀粥,饥肠辘辘,却发现老师将我的一首四小节的诗歌贴在墙报正中,高兴得犹如吃了一顿美餐,从始唤起了我的文学兴趣。始后,我们遭遇了不可思议的 10 年文化大革命,人与人斗,风声鹤唳是非难辨。因为祖辈政治关系累赘,我白天生产队劳动,晚上躲在煤油灯下偷偷读书、写日记。文革后期,一片萧条,便有了“枪杆子、笔杆子”的理论。因此,我尝试写作,被召到城里参加创作会,破天荒与文学结缘。文革结束后,终于有机会读大学课程,我选择了汉语言文学专业。 因为文学,我曾经灾难中而不寂寞,曾遭种种阻挠却去中学任教,曾经梦想渺茫终于从乡村到城市,融入大企业成为高管。一路走来,文学相随。到了退休年龄便在文学玫瑰园悠然漫步,和文人志士交游,欣赏心灵鸡汤的滋润,品茶聊天,韵味悠远。 俗话说:人生旅途神仙老虎狗。目睹且经历了贫穷和落后、罪恶和不公、矛盾和斗争、疾病和孤独、和谐与梦想,我是非常珍惜生活的。苦难与梦想,丰富了我的文学内涵。 21 世纪之初人们充满梦想,追求自由快乐、健康长寿,早已远离昔日稀粥咸菜难得吃肉的困惑。最是人们早晚健身,唱歌跳舞,休闲聊天,相邀游玩,其乐融融。人们对文学艺术的欣赏也在变。作家作品的思想高度、趣味雅俗、文字优劣,成为人们生活的话题。一部好书、一篇佳作、一首好歌,陶冶性情,慰藉心灵。 如果说,我们的社会正在逐渐减少贫穷和落后,正在逐步提高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正在建设智能化的美好社会,那么,文学现实与浪漫的潜移默化,也正在逐渐升华人们的思想情操,正在减少心灵的寂寞与浮躁,正在为先进理念和美丽梦想而春风化雨。 我想,这便是文学的功德。积聚功德,造福后人,社会进步,君能不身心快乐乎?
99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文学探踪录》的前世今生――丘峰文踪之六
丘峰 2014-10-10 10:51
《文学探踪录》的前世今生――丘峰文踪之六
《文学探踪录》的前世今生 ――丘峰文踪之六 1995年秋,新加坡召开的“世界华文作家代表大会”,我们住在贵都大酒店。会议结束后,新加坡作协主席黄孟文及新加坡大学王润华教授等人要带我们到圣淘沙游玩。出发前,荷兰女作家林湄邀请我到她的房间聊天。当时我带有《文学探踪录》赠送她,她接过来一看,惊叫道:“啊,好书呀。” 我真是喜不自胜,有点洋洋得意。 她随后说,她在上海文艺出版社购买了此书,很好的。 记得在90年代初《文学探踪录》在上海出版后,除了全国各地新华书店有销售外,在上海文艺出版社书店里也有卖。林湄是该社作者,自然很注意该书店里的销售的书。 大概是我签名的送 书,她还是很在意的,连忙放到箱子里去,再三说谢谢。 《文学探踪录》收录的是我在80年代初的一些文艺评论作品,里面集录了评论冯骥才、张抗抗、陈建功、王安忆、蒋子龙、陈世旭、古华、孔捷生、陈村、陈国凯等等青年作家的作品,当时,全国中短篇小说评奖,我的一些文学评论也被作为参考文章。此书出版以后,获得好评,《人民日报》、《文艺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都发了评论文章。 林湄是个漂亮的荷兰女作家,原籍福建 泉州的一个华侨世家 ,主要作品有 长篇小说《泪洒苦行路》和《天望》 。她曾 担任香港中新社记者,采访过内地一批名家如钱钟书、冯友兰、巴金、丁玲、冰心、夏衍、陈景润、俞平伯、刘海粟、梁漱溟、萧乾等。 后来到了荷兰,从事创作,是北欧卢(卢森保)比(比利时)荷(荷兰)作家协会主席, 人气颇高。我们在圣陶沙游玩时,还探讨过《文学探踪录》的内容。 后来,暨南大学教授潘亚暾介绍汪义生给我。我们见面后,汪义生对我说,我的《文学探踪录》是他们读研究生时导师指定的必读书籍,他深感书的内容很好,所以特地请他的导师潘亚暾教授向我介绍。我当然很高兴。从此我与汪教授结下不解之缘。 这次林湄关于《文学探踪录》的谈话后,第二天我到新加坡大学访问。在该大学图书馆,看到我的一些书籍被工整地陈列在图书馆里,而且还做成“精装本”,我自然十分高兴。 后来,我还看到关于《文学探踪录》一些信息,有些大学向研究生推荐,作为参考书籍;有的作协也向青年作者推荐此书,等等。特别是我的母校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也作为对外国留学生推荐的读物,这让我特别感到兴奋。 2014年9月16日11:59于上海寓中
9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妻泪七绝》
吕显紫 2014-7-7 01:23
玉颜颦蹙春风泣,燕雀南飞百里哀。 银露滴滴如雨下,纤思绪乱痛开来。 2013/03/11 (出处: 中国原创文学网)
个人分类: 吕显紫诗词|3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偶作《忽感》
吕显紫 2014-7-7 01:13
秀水涓涓绕明山,红花鲜妍衬绿叶。 莫笑桃花严寒开,残雪飞歌舞婆娑。 2013\01\04 (出处: 中国原创文学网)
个人分类: 吕显紫诗词|4563 次阅读|0 个评论
返回顶部找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