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登录
梅州时空 返回首页

刘奕宏的个人空间 http://www.mzsky.com/?9606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博客

松口:曾经勇敢的心

热度 1已有 1883 次阅读2013-9-20 21:57 |个人分类:随笔|系统分类:文学•艺术

广东东北部的崇山峻岭间,一条名叫梅江的腾龙穿梭其间,拐弯越过古老的梅城,一路北上,盘绕西阳、丙村、雁洋等乡镇,终于在一个地方再次划出一条长弓般的弧线,向东奔流到大埔三河镇汇入韩江,奔向大海。这个位于弓型箭冲之地的北岸,千年来屹立着一座古镇,名叫松口。

千年的光阴弹指而过,松口跳跃在中国历史的舞台。

1000年前,年轻的松口是南汉小朝廷属地,名叫梅口;700年前,松口男儿卓满带领8000子弟跟随文天祥勤王抗元,崖山舟覆沙虫尽,壮士一去兮不复还;300年前,大明王朝即将走入黄昏的日子,松口书生李士淳在当地梅江河畔建起一座雄伟的宝塔,最终以自己高中解元、进士的功名,命名为元魁塔。

随着大明王朝的陨落,李士淳这位曾经侍读东宫太子的前明官员,拖着老弱之躯回到松口,兴办书院,著书立说。一方面与南明、清政权的势力周旋,另一方面又与牧原和尚何南凤、庸庵老人罗万杰谈禅而寄情山水。也许饱经风霜的心灵依然隐藏反清复明的火花,却像风中蜡烛孤独而无力。1665年,年过八旬的三柏轩主人李士淳走完自己的人生,在此前一年,灵光寺前的一株古柏突然枯萎,冥冥中成为预兆。

李士淳逝世200年后,松口在孤寂中孕育着更大的爆发,因为前贤们勇敢的心已化作万千,散播梅水松江河畔。新一代松口人凭借前人卓满和李士淳坚实的肩膀,在晚清民国一跃走上近代中国历史的舞台中心。

敢于拼搏:下南洋改写人生命运

在农耕社会,土地是产生财富的源泉,但上天给予松口别样的恩赐,梅江给松口带来恣肆的洪水,也给它带来改变命运的方舟,水运的便利使它成为车马辐辏之地,连接大海除了带来商旅云集,更重要的是延伸松口人开阔的视野。

海早就与松口结下不解之缘,宋末卓满勤王失败后远走海外的传说一直在松口人的脑海代代流传,那位传说中由李士淳从京城带回的奯山和尚,也曾渡海云游到东南亚的交趾。

据说,明末清初,李士淳的家族尤其是他的侄子李椅,拥有万顷良田。李椅是李士濂的儿子,号直简,在今天的铜盘下店一带,今天依然留下几座宏大的建筑给后人,包括著名的世德堂和源远楼。李直简致富的经历在他的后人眼里成了谜,有人说,这是由于李士淳带着太子逃离京城,把国库的金银带回南方,交由侄子保管的结果。这当然是充满想象成分的传说,历史的真相是,明末清初,粤东地区成为清政权、南明政权以及地方豪酋势力争夺的范围,常常几天之间城头变幻大王旗,让地方百姓无所适从。为了避免被征收多重苛捐杂税,很多百姓将田产归入有强大实力和人望的家族或士绅名下,仍保留耕作权,使财产和性命在乱世得到某种程度的保障。周旋于各派势力之间、能为各方接受的李士淳和李直简,正是这样一位众望所归的人物。

因此,李士淳家族除了经营盐业获取商业利润外,更主要是拥有大量良田,以至广布到今天的蕉岭等地。世德堂和源远楼所在的铜盘下店,位于松源河和梅江交汇口,正好方便各地粮食等物资的运输和保存。下店也是松口中古时代的圩镇中心,今天的源远楼墙上,依然布满冷兵器时代的弓箭射击孔,透过悠悠的时空,诉说那段充满纷争的诡秘历史。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随着人口的膨胀 ,土地的耕作技术却没有革命性的提高,满清统治下的中华帝国迎来停滞时代。即使带有商业味道的松口也没有逃过停滞伴生的衰败,即使富甲一方的李士淳后裔也走向消沉,据松口籍晚清举人饶芙裳回忆,李家的后人因人口众多需要析产,变卖远在蕉岭、平远等地的田产。

幸运的是,松口有一条连通大海的大江,更有一颗不安现状、勇于开拓的心,冒着政府禁海严刑处罚的危险,松口人扮演着鲁滨逊与达伽马的角色,走向蔚蓝的大海,奔向遥远陌生的南洋。多年以后,他们冒险创业的道路被后人称为“南洋古道”。

“南洋古道”不但是条交通要道,更是印在松口人心里的人生大道。清中叶伊始,松口人成规模掀起渡海到南洋创业的潮流,一位名叫李九香(步南)的松口人在马来亚脱颖而出,以商业上的成功,改写松口人创业史,巧合的是,李九香正好与李士淳一样,是松口洋坑村人氏。

与此同时来自铜琶的谢益卿,则南下西加里曼丹的婆罗洲坤甸,开始另一段不平凡的开拓史,他的儿子谢春生(梦池)更是把家族生意发扬光大,迁移到马来亚的槟城,成为当地的巨富。

另一位来自大力村的梁采臣,也开始乘着“大眼鸡”帆船,越洋过海前往爪哇的巴达维亚经商,开启了“七代联辉”的家族传奇,他的后裔梁映堂、梁密庵、梁锡佑、梁世桢,以接力的方式,演绎着各自的精彩人生。

在谢益卿、谢梦池故居对面的南下村,也有两个通过勇敢闯南洋,实现辉煌人生的家族,分别是棉兰富商张榕轩和暹罗富商伍佐南所在的家族。

今天我们回眸当年,可以看见,松口人分布在整个印尼群岛,马来亚半岛、泰国、新加坡等南洋地区。上述的李九香、谢梦池、梁映堂、张榕轩、伍佐南既是松口人在南洋创业成功家族的代表,也以他们的行动,影响着侨居地和祖国的历史进程。张榕轩和谢梦池既是同乡,也是姻亲,先后担任清政府驻槟城领事一职,又共同参与投资建起中国首条商办铁路——潮汕铁路。梁映堂是巴城中华商会的创始人,推动印尼中华学校华文教育的开展。松口的广大华侨在家乡兴办学校、桥梁、水利,乃至建起吸收现代元素的美轮美奂民居,无一不是起到开风气之先的贡献。

松口的民间有个说法,李士淳建起元魁塔,推动松口的文风鼎盛,但也建起难以逾越的标杆,松口后人再也没有在官衔上超过这位明朝吏部右侍郎的从二品。其实跳出科举制框框,正是奔向海外探险的勇敢之心,使得张榕轩这位松口冒险家,成就和贡献最终获得清政府的认可,取得头品顶戴的荣耀和光禄大夫的一品官衔。

不怕牺牲:致力民族救亡图存

松口人下南洋的历史,实际是一出成功与悲怆交集的历史,很多人因意外、疾病乃至创业挫折,倒在异乡的土地上,但人们更在意看到成功者光鲜的一面。在松口,今天屹立着的各种各样美轮美奂的围龙屋、洋楼、中西合璧的民居,大多是南洋华侨用赚取的金钱建立起来的。

侨汇给松口的经济带来富庶和繁荣,甚至新的生活观念,位于梅江岸边的松口骑楼,弥漫着秦淮河式的纸醉金迷,从汕头运来的物资和传来的信息,率先到松口,以后才到嘉应州城,以至产生“松口不认州”的说法。与松口在19世纪至20世纪的崛起和局部繁华形成对比,整个国家却在这一时期走向衰落和动荡,救亡图存成为先进分子的人生选择。

一批松口知识分子选择个人与家国紧紧相连的命运,这是一项危险程度丝毫不亚于渡海南洋求生创业的举动,前有谭嗣同“六君子”为例,后有唐才常自立军失败殷鉴。1904年,一批松口知识分子从汕头出海,行程却与祖辈的南下南洋迥异,他们选择的是东渡扶桑,留学这个曾在甲午海战打败祖国的国家,寻求强国之路。

那年的春天,温靖侯、梁少慎、谢良牧、饶一梅四位松口青年,在汕头得到大诗人丘逢甲赋诗壮行:“到日樱花极海红,蜻蛉河畔正春风,家山自好休回首,一发中原夕照中。”“新文明接旧文明,浮海东游壮此行。繙尽维新豪杰传,匡时毕竟仗书生。”这是丘逢甲未曾收入《岭云海日楼诗集》的诗作,寄语中蕴含隐晦而远大的革命雄心。

次年的19057月,孙中山、黄兴等发起的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发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共和”的纲领。松口青年谢良牧、谢逸桥等率先加入同盟会,有的还成为领导机构的核心成员。在保留至今的19051906年同盟会东京本部入盟书上,可以看到如下松口人的名字:谢延誉(即谢良牧)、谢元骧(谢逸桥)、李勒(李思唐)、谢延美、谢延祉、谢延惠、饶真(饶一梅)、温士珏(温靖侯)、梁笙圃、李天邻、陈志凯、古亮初、李少达、古濂、余鸿源等。这些成员随后回国或下南洋,推动反清革命星火燎原。

松口人在辛亥革命刻下深深的印记,是因为包括华侨在内出钱出力,建立华侨书报社、中华新报、松口体育会等重要组织,他们在潮州黄冈起义、广州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光复运动献出碧血丹心,饶辅廷、周增等松口人士长眠在黄花岗上。

1918年,孙中山访问松口,被作为对松口人士支持革命功绩的肯定和感念的例子,其实早在此之前,民国成立后的首届国会选举,谢良牧、饶芙裳分别当选参议员、众议员,就足以作为对松口人站在中国历史舞台中央的褒奖。

巧合的是,谢良牧、饶芙裳又是中国近代最大的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成员,南社早期成员多为同盟会员。松口与它的结缘源自《中华新报》,除上述两人,松口尚有温靖侯、梁龙、吴干、饶一梅、吴其英、吴肃群、谢星桥加入,来自同盟会以及南洋的中华学校。除了在南社留下诗篇华章外,像梁龙更成为大使级的外交官。

创业的勇敢和救国的血性,让松口站在中国历史之巅。

敢耐寂寞:传承薪火延续文脉

勇于创造财富和披肝沥胆革命,是近代松口人的特质的一面,在文化传承,敢于坚守清贫,耐住寂寞,又是另一类松口人的人生追求。

科举时代,自李士淳明末考中进士、翰林之后,松口在清代产生李元皋、丘玖华、梁为经、李精基、梁仁寿、饶谦、梁英佐、梁容章、饶应坤、李光彦、饶轩、温仲和、饶轸等进士,其中翰林3人。书声遍于闾巷,教化流布旷野,印证松口文教在清代的发达。

除了科举人才,让松口在文化史上留下烙印的是这几位耐得住寂寞的人士:李士淳、李楩、吴兰修、温仲和、饶轸等闪耀苍穹的文星。

嘉应清代留下三部地方志,有两部正是松口读书人担纲总纂完成的,在李士淳、温仲和的努力下,今天后人得以通过《程乡县志》《光绪嘉应州志》,回眸梅州先辈的足迹,延续客家文化的传承。

作为李士淳的儿子,李楩考中举人后,因明朝的灭亡决意做一名遗民,绝意仕途,精研学问和书法,书法得“二王”神韵,留下的《溪声堂法帖》是流传下来广东早期书法法帖珍品之一。

吴兰修也是一位专心学问、绝意仕途的知识分子,在嘉庆庚辰年考中举人后,就不再热衷科举考试的人生道路,除短期担任信宜训导一职外,毕生在艰苦的治学道路上潜心前行。

吴兰修是个学问大家,自号“经学博士”,家有守经楼,藏书至三万卷。又谓:“唤作词人,死不瞑目。”盖意在经学等领域治学进取,以彰显声名于后世。先后著有《南汉纪》《南汉地理志》《南汉金石志》《端溪砚史》《封川县志》等史学著作,是南汉史的专家,同时又擅长算学,有《方程考》传世。尽管取得如此成就,历史吊诡的是,《清史稿》的编纂者们还是跟吴兰修先生开了个玩笑,将他的生平事迹,列入文苑传,原因在于吴兰修先生在诗词创作上也取得抢眼的成就,著有《桐花阁词》和《荔村吟草》诗集。特别是词的创作,使他一跃成为清代词坛的重要词人之一,在岭南更是无人出其右。

1904年,翰林温仲和去世,这位专注于经学、史学的学问家,曾参与创办岭东同文学堂,与丘逢甲、黄遵宪等人一起掀开岭东地区教育向近代世界接轨的先河。他的离去,犹如空谷足音,久久回响。几年之后,另一位热心整理挖掘梅州地方文献、出资出版《梅水诗传》的华侨企业家张榕轩,也猝然驾鹤。

巨人相继陨落,松口的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之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依然以它的惯性在向前滑行。

然而,历史总有兴废、盛衰,随着华侨居住地民族独立运动兴起,中国国内环境的变化,松口和华侨的双向流动渐渐趋于清寂。同时,交通运输方式的巨变,使得松口的黄金水道,褪去昔日的繁华。时空在这里凝滞,于是古镇建筑依旧,古老的石板街上,却难得听到清脆作响的木屐声,更遑论货船码头的熙来攘往。

如今,梅江依然环绕松口古镇,载着无限的闲愁向东奔流,是等待着下一次的爆发还是继续沉沦?要告别“人生长恨水长东”的哀怨,松口人只有在实际行动中,从前人一颗颗勇敢的心中汲取力量,或能踏出一条新路。


路过

雷人

握手

鸡蛋

鲜花

发表评论 评论 (9 个评论)

回复 梦游中国 2013-9-20 22:47
好美的松口古镇!好美的博文!
回复 夜色光明 2013-9-20 23:12
支持刘兄,好文章
回复 张维耿 2013-9-21 08:31
文中全面介绍了松口古镇的历史和人文,深化了人们对松口的认识。松口黄金水道褪去昔日的繁华,这是很令人慨叹的。不知能否通过整治韩江水道回复昔日之繁荣呢?
回复 满园香茶行 2013-9-21 12:06
一直以来只以为自古山歌“松口”出、也爬过元魁塔。今天若不是看了此文,真是愧为梅州人。学习了
回复 顿悟 2013-9-21 18:57
写不尽说不尽的松口人生长恨水长东,大江东去、、、
回复 朱迪光 2013-9-22 00:23
很深入的田野调查,很专业的阐述,很有见地的建议,佩服!
回复 鹧鸪 2013-9-22 09:04
如今已是人去楼空,繁华不再啊。。。
回复 天伯公 2013-9-22 17:24
好文,学习了!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会员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手机版|Archiver|梅州时空网 ( 粤ICP备09090531号-3 )

粤公网安备 44140302000008号

GMT+8, 2024-5-18 04:50

Powered by Discuz! X3.2

Copyright © 2008-2014 Design: 梅州时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