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登录
梅州时空 返回首页

刘奕宏的个人空间 http://www.mzsky.com/?9606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博客

他们是历史上梅州诗歌的正道——对网络对诗口水仗的某种态度 ...

已有 4125 次阅读2013-9-1 00:42 |个人分类:随笔|系统分类:文学•艺术

以全国性的影响而言,梅州的文学创作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重要一席者,非诗歌莫属。大概是客家山歌悠扬的积淀和秀美山水的滋养,梅州的诗歌创作具有悠久的传统,即使是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诗歌不论是古典诗还是白话诗,依然是不少梅州文化人士抒情言志、表达内心感受的不二选择。

梅州是诗人成长的一片沃土,宋湘、李黼平、黄香铁、李光昭、黄遵宪、丘逢甲、李金发、蒲风,在中国诗歌史上拥有重要的席位,其余如廖纪、徐青、饶曼唐、温训、叶璧华、林良铨、胡曦、黄药眠、温流等梅州籍诗人,犹如点点繁星,在诗歌的殿堂闪耀光芒。

在这片名家辈出的梅山梅水间,钟灵毓秀的山水还孕育出一大批诗歌的精灵,他们像云雀般鸣唱,真情歌咏胸臆和家山。像黄遵宪的家乡——梅城东郊的攀桂坊,除了他本人和李黼平、李光昭、叶璧华、黄药眠卓然大家外,其实还有众多繁茂的绿叶,烘托出红花的艳丽,如李壇、黄基、李臶临、李致临、杨炳南、李季子、黄澜等等亦在诗国,辟出一片天空。攀桂坊的确是缪斯女神钟情的乐土,在这里伫立起一个诗歌的王国,丰富、指引着中国诗歌的意象和方向。

攀桂坊的诗歌创作具有悠久的历史,目前保存的梅州人创作诗歌中,较早诗篇之一的正是来自攀桂坊,这人就是杨圭。杨圭的诗篇描写了梅州历史上著名的曾井,一个现在境况糟糕但仍存在的文化古迹,表达出对井里垂药囊救人的南汉程乡县令曾芳和修葺曾井的南宋梅州知州蒲寿晟的敬仰,赞美的是那些廉洁清白从政,敢于干事为民的能吏:“千秋名姓共芳亭,瓿水居然座右铭。曾氏井泉千古洌,蒲侯心地一般清。”开启了攀桂坊人诗歌创作的先声。

整个明代,攀桂坊的诗歌处于火山喷发前的休眠期,也许缘于文献无征的困难,当地并没有出现名气很大的诗人。但是张珆张琚兄弟,一个抗清以身殉国,一个结庐讲学终老乡里,他们的诗篇寄寓了对家乡田园的热爱,对民族大义的秉持,死者青山埋忠骨,生者周溪做遗民,他们留下的诗作不多,但构建起攀桂坊诗人忧国怀民的风骨。

攀桂坊的诗坛终于在乾嘉年间崛起第一座奇峰,他就是生长于旺巷口李屋的翰林李黼平。李黼平又名贞甫,字绣子,生平喜爱读书,十四岁即精通音律,编写出用于戏曲演出的剧本——《桐花凤传奇》。20岁李黼平考取秀才,30岁考中举人,36岁中进士获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在应付繁重的科举考试训练的同时,李黼平并没有被刻板的八股文消磨掉文学的天赋,从而在诗歌创作和经学研究两个领域上创造出辉煌的成就。

李黼平的一生著有《著花庵集》《吴门集》《南归集》《读杜韩笔记》《毛诗紬义》《易刊误》《文选异义》。其中《著花庵集》等三部诗集代表了李黼平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由于李黼平精通音律,他的诗歌表现出遣词精巧典雅,音韵协调的风格,具有浓郁的推崇唐诗的特征,而他在《读杜韩笔记》里对杜甫和韩愈诗歌研究所阐发的诗论,是与此一脉相通的。今天,诵读李黼平的诗歌,可以感受到字里行间的音韵流转,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晶莹叮当,阅读他描写的故乡周溪一带风光的诗,似乎相伴的是溪水滑过鹅卵石的泠泠回响。李黼平的创作与几乎同一时代的梅州籍大诗人宋湘相比,有着不同的风格,宋湘主张质直,师宗宋代,在客家山歌中汲取灵感。李黼平则在遥远的《诗经》寻找传统的风雅,成就了他的另一部巨著《毛诗紬义》,作为研究《诗经》的一部经典著作,入选了《皇清经解》这部大型的经学丛书,是广东学人唯一的入选著作。

李黼平中年以后在外地为官、讲学,甚至在江苏昭文知县任上曾含冤入狱,在主讲宝安书院时终老于他乡,然而在他的诗作里,充满对家山的眷恋,如:

东邨二三里,林峦足游目。

农家隐烟雾,僧寮蔽杉竹。

先生爱高卧,中间草堂筑。

看山不开门,就树不移屋。

芋栗借人种,鸡豚赖天牧。

前有半亩塘,沦涟皱春縠。

垂丝游條上,压榨新醪熟。

扶杖君但来,毋谓吾不速。

在攀桂坊的诗人群体中,李黼平是除了黄遵宪外,花费大量笔墨和神思歌咏故园的大诗人。从他的诗篇,可以看出,他与同时代的嘉应文人宋湘、叶钧、吴兰修、林绍龙、李中培、叶兰成、黎重光,也与攀桂坊的学界中人张其翰、刘庆缃、刘道源、刘词源、黄学古、李黼章、李汝谦、李汝辰,有着密切的交往和诗文酬唱。形成乾嘉时期创作诗歌的梅州文人群体,作为核心之一的李黼平,被学海堂的学长之一南海曾勉士评为“粤诗冠冕”,也是意料之中。

番禺籍的嘉庆翰林刘彬华辑有诗选《岭南群雅》初集、二集,收录岭南地区清代中叶前的50位诗人作品,有13位梅州籍诗家,其中除了李黼平外,入选的攀桂坊诗人尚有李壇、李光昭。这两位来自世德堂的李家叔侄,刘彬华对之评价甚高,称李壇“过目成诵,自天文、乐律、谶纬、医经至丹青、篆刻无所不通。为诗文,操笔立就。”可见才思之敏捷。举人出身的李壇,诗歌作品风格奇伟,有时就像公孙大娘舞剑,流离顿挫,眩人目睛;有时则如飞天仙女,凌波曼舞。用语真挚,健笔独扛。如《过雁门关》一诗:

雁飞不过处,冲天横一门。

昔日中外界,今当车马喧。

万山拱自北,虎踞而龙蟠。

风高迟上日,涧冷冰长存。

苍茫景往迹,残碣不可扪。

奢牧亦人杰,边功空复论。

独余关前柳,依依自朝昏。

形象描绘出南国客家诗人对雁门关北国雄伟风光的观感,以景论史,道出时空沧桑和历史深沉,气概豪迈如苏东坡,情感真挚如杜甫。

李光昭在世德堂的群英中只是个廪膳生,这位饱读诗书的才人,也许没用把过多的心思放在科举上,从他进入学海堂的那一刻,所醉心的文章就不再是猎取功名的敲门砖。诗发心声:“古人来者等浮沤,岳渎神灵两聚谋。仙佛前身天小谪,羲皇今世我长游。龙蛇岩穴鸣孤剑,胞与苍黎揽九州。毕竟熙朝青史在,有谁华衮足千秋。”道出“文章千古在,权位一生休”的宇宙人生感悟。

李光昭作诗兼善古体与近体,用词瑰丽,丰富的想象力如天马行空般驰骋,颇有盛唐李白的豪迈遗风,辞藻之美、意境凄迷又有中唐李贺的空灵幻梦,所谓道佛仙心。翻开《铁树堂诗钞》,可见《长相思》、《履霜操》、《读国风》一类古体诗歌,犹如幽然的古琴弦线上蹦出的沉吟,穿透力十足。

李光昭长期在外课读为生,最终也长眠在羊城的异乡土地上,然而他心系家乡、心系攀桂坊,并非一个只懂玩弄辞藻的文人,而是热切关心民瘼,他在《故乡纪事》写道:

离家月又十三圆,一纸书来里二千。

喜报妻孥还命系,传呼庚癸在春前。

医疮剜肉民容忍,打草惊蛇事变迁。

小有蜂屯效螳拒,养疽遗患在何年。

到了晚年,李光昭的诗作告别奇诡,以真意沉郁、健笔崚嶒的笔触,寄托对家乡的思念,对遭受欺压的苦难人民寄予同情。在有清一代的嘉应诗人中,李光昭对古体长诗创作的驾驭才能,在黄遵宪横空出世前,可谓独步一时,正因为这样,让他赢得岭南诗坛的尊敬。

李光昭与嘉应的另两位著名诗人徐青、颜崇衡以“程乡三友”驰骋诗坛,又与杨炳南、廖纪号称“梅州三秋”,奠定他继宋湘、李黼平之后在梅州诗坛的盟主地位。艺术评判目光挑剔如钱钟书者,对李光昭在《诗禅吟示同学》中体现出的丰富想象力、变化多端的遣词造句能力,也赞同不已。钱钟书虽不同意李光昭对严羽诗与禅理的看法,并苛刻地云“诗的辞藻音节,皆有疵累”,仍不妨碍他将这首600字的长诗全文照录入他的重要著作《谈艺录》里,声称要以广其传。

历史翻到了十九世纪的下半页,世界的巨变已经敲开古老而封闭的中国大门,猝不及防的衰老王朝在现代化的潮流中已经迷失自我。谁来睁眼观察这个大变革的世界,唤醒民族对危亡的觉醒意识?一批志士仁人用他们手中的笔奔走呐喊。在鸦片战争结束后六年,18484月,一阵婴儿的哇哇哭声,从攀桂坊德赞楼传出,中国近代诗歌革新的主将黄遵宪诞生了。

黄遵宪被梁启超誉为“诗界革命的哥伦布”,即一种即将萌生的新文学的开拓者,他年轻时提出的“我手写吾口”的诗歌创作主张,被认为是在茫茫诗海寻找新大陆的自在意识的觉醒。

在清代的梅州,黄遵宪以前的先贤宋湘就提出“我手写我诗”,黄遵宪在继承宋湘强调诗歌要有个性风格的基础上,提出创作形式的变革,用新颖的词汇,新的观念,更加贴近现代语言的要求,作出信雅达的表现。黄遵宪对诗歌变革的孜孜以求,实践诗歌的创作紧随时代的发展,胡适甚至认为,他的努力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前,开启白话诗歌的先声。

黄遵宪一方面在诗歌的形式上进行革新的尝试,即在积累古典文学素养的基础上,注意吸收包括客家山歌一类口语化的表达。另一方面,又利用自己作为外交官丰富的游历见闻,吸收西方文明的观念、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善于用新的词汇,丰富诗歌的表达方式和内容。黄遵宪首先像他的攀桂坊前辈李光昭那样,善于创作古体诗,以古体诗相对自由的句法和长度,丰富生动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如他的五言古诗《今别离》之一: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否。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该诗首先采用外来语和新词语,对现代的交通工具轮船、火车进行形象的描述,同时指出,交通工具为人们出行提供便利,人们可以借此进行远距离旅行的同时,也带来顷刻远隔千里的离愁,赋予诗歌新的意境,辩证地揭示现代科学对人类影响的两面性。犹如今天的手机给人联络的方便,同时也缩小了私人的空间和隐私,获得某种自由,又丧失了另一些自由,百年前的诗人黄遵宪就以他的洞察力,给我们描绘了科技带来的矛盾和纠葛。

黄遵宪的洞察力还表现在他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注。在近代,国人对民族前途的思考,有不同的方向,有的人固守传统、因循守旧,因遭西方侵略而仇视国外的先进科技和制度,黄遵宪选择的开放和学习。在诗歌中,他也忧心祖国国土日削:“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但他提倡革新的精神,希望改良革新,使中国走上文明发展的自强新路。作为诗界革命的领袖,攀桂坊走出的骄子黄遵宪,把自己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启蒙完美结合在一起,超越了攀桂坊灿若群星的前辈,而成就多彩夺目。

黄遵宪将开放的眼光表现在诗歌的创作上,写出《日本杂事诗》、《锡兰岛卧佛》、《伦敦大雾行》、《登巴黎铁塔》等,这类反映域外风光的诗篇,不但丰富了诗人的创作技巧,更开拓了中国人的眼界,领略西方文明的冲击。正是痛感国家的落后,促使黄遵宪一生积极宣传变法图强,以致为此付出沉重的人生代价。

黄遵宪的一生并没有把诗歌创作成就作为人生的第一抱负,然而百日维新的失败,终于导致他的政治生命结束,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写给弟弟黄遵楷的信中坦露心声:“平生怀抱,一事无成,惟古今体诗能自立耳。然亦无用之物,到此已无甚可望矣。”可见,他对自己的人生评价“唤作诗人、死不瞑目”表露无遗。

黄遵宪在致友人丘菽园的信中又认为“思少日喜为诗,谬有别创诗界之论。然才力薄弱,终不克自践其言。譬之西半球新国,弟不过独立风雪中之清教徒之一人耳。若华盛顿、哲非逊、富兰克令,不能不属望于诸君子也。”黄遵宪虽谦虚地辞受诗界革命主将的称号,然而还是承认自己就像开辟北美大陆的清教徒般,开启了近代中国茫茫诗海的新大洲,希望更多的才华横溢的文士推进新诗的创作。

他蛰居攀桂坊的人境庐,与周边的岭东诗人保持交往,关怀国事,一起推进岭南诗坛的进步。与黄遵宪交往密切的梅州文士中,亦有一批诗名低调、水准其实不凡的骚人。他们分别是兴宁的胡曦,梅县的温仲和、叶璧华、梁诗五、刘燕勋、梁国瑞、王晓沧,蕉岭的丘逢甲、钟子华、陈展云,五华的陈元焯,他们以黄丘二人为交往核心,低吟浅唱,关心国事、互通消息的有无,对诗歌创作进行交流,进行艺术情感上的鼓励,形成一个粤东客籍诗人群体。其中叶璧华、刘燕勋就是攀桂坊诗人中的佼佼者,黄遵宪的《人境庐诗草》稿本就请刘燕勋帮忙校勘,叶璧华的《古香阁诗词集》,又由黄遵宪帮忙广邀名人作序,争取侨商张榕轩的资助,解决出版的费用。

攀桂坊脚步匆匆来到20世纪的初期,诗坛巨星黄遵宪的生命已经羽化作苍穹的星座,攀桂坊的一群年轻人,要么在他的精神鼓励下远出东洋留学,要么在家乡兴办新式教育。在这群人中,一些热血青年毅然与腐朽的清王朝决裂,参加同盟会投身革命。1907年冬,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的同盟会员钟动,回到家乡攀桂坊探亲,他与在家乡的友人李季子、古直等人探讨国家的前途,提出:“冰雪万里,潜孕春阳,革命大业,宜有预备。一为文学鼓吹,二为教育灌输。”动议成立冷圃诗社,作为潜在的反清革命组织。次年春节,冷圃诗社在北门的曾氏祖祠成立,门联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春”。冷圃诗社由攀桂坊盘龙桥李屋的李季子任社主,李季子号朝露,古直号层冰、钟动号寒云、曾伯谔号积雪,曾勇甫号繁霜,为最初的冷圃五子。五子中李季子、钟动是攀桂坊人,古直以及后来加入的侯过、曾蹇、温见则是攀桂坊宿儒谢吉我的学生,曾伯谔、曾勇甫则是钟动的小舅子,以攀桂坊青年精英为核心的革命文学团体就这样组成了。

钟动返回日本后,担任嘉应留东五属同乡会会长,创办《梅州》杂志,鼓吹民族主义,以倾胡运。国内的冷圃成员则投身同盟会在汕头的重要报纸《中华新报》的办报工作,并陆续加入南社这一革命文学团体。3年后,辛亥革命爆发,冷圃的同仁密切配合,积极参与梅州的光复,推翻清朝对嘉应州的统治。期间,核心人物李季子因病早逝,钟动与受黄遵宪委派赴日留学的黄之骏,先后加入南社,在这个20世纪中国最大的文学社团留下攀桂坊人的诗作和活动身影。

在梅州最大的诗歌总集《梅水诗传》里,400多位诗人的诗作被录入,光有据可考的攀桂坊诗人就有70多人,占了总人数的六分之一,记录了明代至清末攀桂坊诗歌发展的历程。正是这样厚重的文学氛围,造就了攀桂坊作为中国文学殿堂的一部分,成就了黄遵宪这样的诗坛巨星。

即使进入民国,攀桂坊的诗歌依然发挥着他的魅力,在古典诗歌方面,彭炜英、黄荐鹗、黄海章创作活跃,其中黄荐鹗被称为践行“我手写吾口”的诗令尹。在缪斯殿堂的白话诗里,来自盘龙桥的女诗人李素英是冷圃诗社社主李季子的女儿,她早年以《燕京大学赋》受到老师钱穆的赏识,以《近世歌谣》的论文获得硕士学位,后担任北京大学《歌谣》周刊的编辑。先后创作出散文集《被剖》、《心籁集》、《燕京旧梦》、《读诗狂想录》、《窗外之窗》和诗集《远了,伊甸》、《生之颂赞》、《街头》。民国著名学者吴宓的《空轩诗话》是这样评价她的:“广东嘉应州为黄公度先生故里,入民国改梅县。今王越君与李素英女士,皆此邑人。李素英女士肄业燕京大学,尝从予受课(翻译术。)其诗与词均卓然独到,能以新材料入旧格律。所作苍凉悲壮,劲健幽深,而词较诗尤胜。

一位名叫黄药眠的攀桂坊青年,走出封建家庭,学习英语,游历欧洲的德国、苏俄,参加上海的创造社、共产主义组织,用青年的激情点燃革命的浪漫主义理想,潜心马列主义理论,一本诗集《黄花岗上》,开启了他战斗诗人的一生。攀桂坊另一位姓黄的诗人黄海章与黄药眠一样把人生的旅途终点定格在上世纪的80年代,药眠号黄访,海章号黄叶,身后分别留下《黄花岗上》、《黄叶楼诗集》,就像东山岃和盘龙岃上的野菊与秋枫,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延续着攀桂坊的山水之灵和文化之脉。


路过

雷人

握手

鸡蛋

鲜花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回复 天伯公 2013-9-2 10:46
梅州诗史,一目了然.
回复 紫燕双飞 2013-9-2 10:48
好介绍!
回复 紫燕双飞 2013-9-2 11:55
还没有看出对网络对诗口水仗的某种态度,是什么态度呢?
回复 善松斋 2013-9-2 12:45
弘扬诗教我敬曹杜荣老师!!!
回复 榕树 2013-9-3 09:29
冲着标题进来看,对梅州诗史介绍较多,很好。但可惜没看到有关评论“网络对诗”的内容。鄙人想大概是因为对诗在 SKY 出现以来,一直褒贬不断,近日还掀起口水对仗,话题牵涉 SKY 的某些名家名博,斑竹的声誉,会影响 SKY 的和谐团结。为了这诸多原因,被 SKY 或 LZ 删除了。
回复 石涧罗雄 2013-9-4 02:33
紫燕双飞: 还没有看出对网络对诗口水仗的某种态度,是什么态度呢?
哈哈,说得很明白呀!既然他们是历史上梅州诗歌的正道,那么网上那些不像他们的,那些口水当诗歌的、废口水多过诗的,不就是歪道邪道了吗?哈哈哈哈哈!
回复 石涧罗雄 2013-10-2 03:33
紫燕双飞: 还没有看出对网络对诗口水仗的某种态度,是什么态度呢?
我关于论坛中某热帖“网络对诗讨论帖”的回帖如下: 好热闹啊!这讨论帖使时空网的点击率高多啦!大家都“当仁不让于师”啊! “当仁不让”有理,前提条件是你不让的必须是“仁”。假如你对“仁”的理解不透彻,把“利”认为是“仁”了,那会出现何种结果?假如你对“利”的理解不透彻,把“仁”认为是“利”了,那又会出现何种结果? “ 对诗”没错,对歌也很好。但 “ 对诗”首先问问对的是不是“诗”呢?如果不是“诗”,就权当“对歌”吧!黄遵宪的“诗界革命”绝对没有把山歌和顺口溜当成诗歌。 须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尽管 网络发言是自由的,但前提条件是你的发言不要误人子弟。毕竟上网看帖的不全是懂文化的,而且还有不少是正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小学生。以前不少不懂文学理论基础的人连诗歌、散文、小说、戏曲、报告文学、消息、通讯等文体都分不清楚的人,也去当了语文老师,也有写作的权利和自由,不时也在评论别人的文章每天也在批改学生的作业,但试问大家,这种人能给学生好影响吗?这种人能写出好文章吗?说不定学生做对了的答案,这种人也会说是错的。说不定学生做错了的答案,这种人也会说是对的。这样就误人子弟了。当然,这种人也有人说他是优秀教师,因为说这话的人比那所谓的老师更无知。 希望大家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发言,希望大家都不会误人子弟,希望大家通过网络论坛能互相促进知识修养娱乐友谊生活等等皆有所得。是无对错,在乎存心。希望大家都能当仁不让于师。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会员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手机版|Archiver|梅州时空网 ( 粤ICP备09090531号-3 )

粤公网安备 44140302000008号

GMT+8, 2024-5-11 04:43

Powered by Discuz! X3.2

Copyright © 2008-2014 Design: 梅州时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