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登录
梅州时空 返回首页

柠檬的个人空间 http://www.mzsky.com/?937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博客

浅谈北岛的后期诗歌

已有 11173 次阅读2011-6-16 20:13 |个人分类:情感|系统分类:大杂烩

一、北岛的情性——冷峻中蕴含温情

 

唐代著名的评论家皎然常用佛教理论解释诗歌,其中他在论诗著作《诗式》中提到“重意诗例”,里面讲到“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盖诗道之极也。”(选自韩湖初、陈良运主编的《古代文论名篇选读》P248)我觉得北岛后期的诗歌也是有两重意或者两重意上的,第一次读他的后期诗歌,每个字都认识,可串起来看就不懂。不过,那时已经觉得北岛是一位伟大的诗人,隐约觉得诗歌蕴含的感情真挚、意义深刻。

北岛早期的诗歌,冷峻、庄严,带着强烈的怀疑和否定精神,成为当时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异质声音,形成文坛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相对而言,北岛后期的诗歌继承早期的“冷峻”,文字依旧理性、简约。此外,还有所发展:强烈的怀疑和否定精神淡化了,而多了些平静和从容。北岛后期的诗歌更加朦胧,它的神秘吸引了我。然而,真正打动我的是冷峻文字背后蕴涵的属于北岛的那份不为人知的细腻的“情性”。读北岛后期的诗歌,仿佛在读一个外冷内热的北岛。

北岛的情性主要有寻找家的漂泊之情、亲情、爱情、爱国之情、乡愁、对去世的妹妹的悼念等等。

情性之一:寻找家的漂泊之情 

1989年至1995年,在这六年内,北岛共搬了七国十五次家,尝尽漂泊的酸甜苦辣,无疑家对一个漂泊流亡在外的游子来说,占据多么重要的位置。在我看来,若在国内,有家人的地方就是家,这是“小家”;在国外,远在大洋那头的祖国就是家,那是“大家”。然而,对身处异国他乡的北岛来说,无论是大家还是小家,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那种酸,那种无奈,那种隐隐的痛,有谁会懂呢?

在《午夜之门·杜伦》中,北岛说“1987年。(一年后的三月)我拎着箱子,在杜伦长途车站探头张望。那天阴冷,大堂的钟声突然敲响,那正是我漂泊生涯的起点。”这里提到的钟声让我想起北岛写的那首诗《钟声》,其中“沉默的敲钟人/展开的时间的幕布/碎裂/漫天飘零/一个个日子撞击不停/船只登陆/在大雪上滑行/一只绵羊注视着远方”这几句写得有点寂寞、沉默和淡淡的哀伤,钟声是催促自己远行的鸣笛,时刻提醒着自己就要漂泊,“展开时间的幕布”即是说过去经历的种种浮现在眼前,但随着钟声的响起,画面震碎了,漫天飘零。坐在远行的船上是一种煎熬,一个个日子在内心数着、撞击着,意味着离家越来越远了。终于登陆了,那是和故乡完全不同的陌生环境,一切要从零开始,周边很寒冷,天地间下着大雪,白茫茫一片,犹如此刻诗人的心情,空洞、茫然,像一只绵羊视着远方。远方有片绿地叫“中国”,有个动听的名字叫做“家”。文字隐约间散发出对家的向往、对祖国大陆浓浓的爱。

北岛在《青灯·忆柏林》中说:“柏林成了我漂泊的第一个家,如果家这个概念还有意义的话。我独自漫步在街头,看纪念堂广场那些街头艺人的表演。我其实也是个街头艺人,区别在于他们卖的是技艺,我买的是乡愁,而这个世界上乡愁是一文不值的。”可看出尽管外面的表演很精彩、很热闹,可不属于“我”,“我”只是个过客。“我”也有个小小的舞台,“我”抒发的是乡愁,可在他乡漂泊,语言不通,“我”没有观众。能够缓解乡愁的也唯有汉语汉字了,故汉语、语法等词语在他后期的诗歌中频频出现,这里我就不一一展开讲了。

情性之二:亲情 

亲情是北岛写作的动力,尤其是他的女儿给了他莫大的精神动力,支撑着他不断前进。在《失败之书·自序》中北岛提到他的女儿田田“既是我漂泊之舟的锚,又是推动我写作的潜在读者……我想给她讲一些我亲身经历的故事,其中有历史面具上一个人的泪,有权力破碎的神话及其敌人……”他曾在田田五岁的时候写了一首诗《画》:  

“穿无袖连衣裙的早晨到来
大地四处滚动着苹果
我的女儿在画画
五岁的天空是多么辽阔
你的名字是两扇窗户
一扇开向没有指针的太阳
一扇开向你的父亲
他变成了逃亡的刺
带上几个费解的字
一只最红的苹果
离开了你的画
五岁的天空是多么辽阔”

“穿无袖连衣裙的早晨”写出这个早晨是凉快的,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氛围,也能让人想象出五岁的田田穿无袖连衣裙的可爱的样子。“红色”、“滚动”给人生机勃勃、焕然一新的动态美和视觉美。“我”的女儿不仅在画画,还在描绘和畅想她的未来。相对北岛单调的童年来说,女儿田田的童年更丰富多彩,更加辽阔自由。“两扇窗户”即“田田”。“一扇开向没有指针的太阳”是说太阳永远都在田田的生活中,寄予了北岛对女儿的希望和祝福。“一扇开向你的父亲”,“你”是父亲的宝贝,是父亲的欣慰,父亲会一直爱护“你”。“他”指的是父亲北岛,如今北岛在外国流亡,成了“逃亡的刺猬”,他有刺、有棱角,不是甘愿的而是被迫离去的。“一只最红的苹果”象征女儿田田的那颗没有受污染的心灵,“离开了你的画”中的“离开”是希望女儿自由地飞翔。

其实,《画》有一个背景。北岛在《蓝房子·家长会》中提到他在1990年秋天到丹麦第二大城市奥斯胡教书,还写道:“那年秋天,我在世界上漂泊了半年,有一次从哥本哈根的旅馆打电话回家,正巧是由田田接的,她头一句话就问:‘爸爸你在哪儿?你为什么不回家?’我流泪,无言以对。‘你为什么不回家?爸爸。’她追问。田田五岁生日,我给她写了一首诗,算作回答。”可见《画》是对女儿的祝福,也是对她的回答。

北岛作为一个父亲,他有过伤口,十年文革的那场浩劫给他烙下的,即使伤口愈合了,伤痕还在;即使伤痕没了,可心里还会有。他很想告诉田田那段充满血和泪的历史、那段悲痛的过去,可他不能。他希望田田的童年以及未来是美好的,不受到伤害,没有历史、文革的阴影和包袱。即使北岛难过得落泪了,也不想被田田看到。父亲是爱女儿的,是一份独特的爱,理性一点。即使父亲没有对我们说出那句“女儿(儿子),我爱你”,但他内心是爱我们的。这是父亲的伟大。《画》的文字虽然朦胧,但遮盖不了文字背后那份暖暖的亲情、那份对女儿暖暖的爱。

情性之三:爱情

北岛早期写了不少爱情诗,譬如《雨夜》、《你在雨中等待着我》、《爱情故事》等等。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雨夜》,它描写的爱情坚决、坚定、执着、狂放,饱含激情,那是激烈的、深沉的爱,如“你说,不/口气如此坚决”、
“低低的乌云用潮湿的手掌/揉着你的头发/揉进花的芳香和我滚烫的呼吸,塑造了一个反抗者的形象,如“即使明天早上/枪口和血淋淋的太阳/让我交出青春、自由和笔/我也决不会交出这个夜晚/我决不会交出你/让墙壁堵住我的嘴唇吧/让铁条分割我的天空吧”。年轻的北岛对爱执着、疯狂,哪怕死也不放弃不后悔。

对于北岛的爱情,我了解得并不多。北岛的前妻叫邵飞,北京人、著名的画家,她和北岛挺般配的,性格也很相像。“1988年秋天的北岛,仍像乌云为出的忧郁小生,瘦削紧绷,戴着深度的眼镜,冷静沉默,少有笑容。他的画家太太邵飞也不会写诗也不多言,但皮肤白皙,明艳照人,一双黑白分明的眼睛尤其亮丽妩媚。”(季季《北岛与前妻邵飞》)遗憾的是,2002年北岛婚姻家庭破裂了,具体的原因不是很了解,但应该与政治原因、被盗流亡、两地分隔有一定的关系。

北岛后期的爱情诗相对早期的爱情诗显得平淡很多,再也见不到昔日的激情,篇幅较短,多是借用爱情来写别的事情。《这一天》的“风熟知爱情”、《代课》中有一句“等待逆时针的爱情”、《明镜》的“想想爱情/你有如壮士/惊天动地之处/你对自己说/太冷”、《零度以上的风景》的“是爱的光线醒来,着凉零度以上的风景”,这些诗中的“爱情”只是只言片语地出现,有时甚至整首诗的内容与爱情无多大联系。可以这样说,北岛后期诗歌中的爱情的含义不像早期那么明确,往往有多重意义,象征、隐喻比比皆是,有时借爱情讽刺一些小人,有时借爱情喻指对祖国的爱、抒发乡愁等等。像《毒药》诗人借爱情写对祖国复杂的爱,尤其“昨天的风,是爱情/悔恨如大雪般降落/当一块石头裸露出结局/我以此刻痛哭余生/再给我一个名字/我伪装不幸/遮挡母语的太阳”这几句看出北岛对祖国既爱又恨,作为一个被驱逐出境、与亲人远隔大洋的流亡者,他是恨的;作为生于中国、成长于中国的炎黄子孙,他是爱国的,他才会动容,才会情不自禁地祈求“请再给我一个名字”,重来一次,哪怕是不可能的事。

其实,北岛的情性还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他与妹妹珊珊之间的兄妹情、他对珊珊的悼念,尤其那首《安魂曲》就是写给去世多年的珊珊的,这首诗没有早期那样激动悲伤,而是平静下来,对妹妹寄予深深的怀念和无尽的祝福。

 

二、北岛的创作:毕加索式的现代风格

                

前面讲的是北岛独特的情性,冷峻中见温情是我读完北岛后期诗歌的一大感受,而第二大感受则是感觉他后期的诗歌更加晦涩难懂、跳跃性强、画面感强、音乐感强,夸张、悖论、荒谬之处俯拾皆是。有时觉得思维跟不上北岛,感觉他的诗歌太意识流了,初读时会觉得有点乱。北岛后期诗歌的这种奇特的风格,我把它称之为“毕加索式的现代风格”。更特别的是,他的这种奇特新颖的风格是以冷静平淡的笔调来写的,就像在不紧不慢中吓你一跳的感觉。感觉北岛拿捏的尺度比较好,让人记忆深刻。

其中,画面感强、跳跃性强的诗歌有《失眠》、《零度以上的风景》等,引起人们回味无穷的审美感受——“滋味”,首先被他这种新颖所吸引,仔细品读后,慢慢深入北岛独特的情性之中,可谓经久耐看,会让人爱不释手;悖论、荒谬感强的诗歌有《蓝墙》、《背景》、《磨刀》等,悖论、荒谬让人体会到特定的社会环境(尤其是文革十年)下异化的人、扭曲的社会的情形,能更好地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意识流强的诗歌有《夜空》等;音乐感强、对声音敏锐的诗歌有《哭声》、《六月》、《转椅》、《开锁》等。(列举的诗歌在这里就不一一展开叙述了)

北岛的这种毕加索式的现代风格让人耳目一新,过目难忘。形成这种奇特风格的原因有很多,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与政治环境有很大关系。朦胧诗派的真正主将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芒克等人,他们大都是从70年代开始从事诗歌创作的。由于处于文革严酷的政治环境当中,他们的工作处于隐秘状态,当时的诗歌是由手抄本形式流传的诗歌,写给懂的人看,而且小心谨慎、不得不朦胧。改革开放后,诗歌可油印了,其中由北岛、芒克等人办的《今天》是当时影响最大的民间诗刊。改革开放后他们工作的状态转为公开,可朦胧的风格延续了下来,而且文革对人们的阴影或多或少还残留在人们心中。

第二,受西方现代诗歌的影响。尤其受西方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影响,如象征、打破时空秩序、蒙太奇、跳跃、通感、隐喻、幻觉等常被北岛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来,这些诗歌形式、表现技巧超越传统、创新,与现代主义相同,使人眼前一亮。

第三,前妻邵飞对北岛的影响。邵飞是中国的一位著名的画家,她的水墨画“有的细腻婉约,色泽明媚,像春天的梦一样浪漫迷人;有的线条粗犷,以立体技法幻化人物和动物的形貌,带些毕加索的影子”(季季《北岛与前妻邵飞》),因此,邵飞曾被誉为“中国的毕加索”。而北岛和邵飞生活了多年,潜移默化间会受到她艺术风格的影响。

第四,社会底层的生活经历和流亡的经历。文革后的他被迫中断学业,深入中国社会底层,当了五年的混凝土工和六年的铁匠,这些生活经历让他熟悉生活,期间形成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习惯。1989年北岛开始流亡,独在异乡,语言不通,更多的时间是平静地思考和写作,思考多了,意识就转得快。诗歌就像意识流动一样,跳跃转换得快,但不浮躁,反而平静。北岛曾说过:“我得感谢这些年的漂泊,是我远离中心,远离浮躁,让生命真正沉潜下来。”(北岛《失败之书·自序》)度过无奈、虚无一样的流亡漂泊生活,要有一颗平静从容之心。北岛在异国他乡不断寻找生活的方向,最后他在语言、诗歌中找到了心灵的栖息地,在那里他可以以另一种方式抗争或追求自己未完成的理想——建立公正、公平、真诚的世界。虽然说在国外他所处的环境很自由,可外在环境的自由是虚假的,只有超越现实达到精神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不能说北岛已经达到了,但他一直在努力达到。

第五,北岛自身的性格。北岛是一个不多言、沉默冷静的人,他诗歌的语言也如其人一样,也是言简意赅的。

不过,尽管这样,北岛的诗歌创作还是植根于传统的。北岛曾说过:“中国古典诗歌对意象和境界的重视,最终会成为我们的财富。我在海外朗诵时,有时会觉得李白、杜甫、李煜就站在我后面。”(查建英主编:《八十年代访谈录·北岛》)其实,无论是早期还是后期的诗歌,都有流露北岛的忧患和使命意识,这些意识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忧国忧民精神的体现。当然这在北岛的早期诗歌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总而言之,北岛是中国诗坛上的一颗耀眼的夜明珠,照亮了文革后的中国,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永远铭刻于人们的心中。

附:

磨刀

我借清晨的微光磨刀
发现刀背越来越薄
刀锋仍就很钝    
太阳一闪
大街上的人群 
是巨大的橱窗里的树林
寂静轰鸣
我看见唱头正沿着
一棵树椿的年轮
滑向中心

零度以上的风景

是鹞鹰教会歌声游泳
是歌声追溯那最初的风
    
我们交换欢乐的碎片
从不同的方向进入家庭
    
是父亲确认了黑暗
是黑暗通向经典的闪电
哭泣之门砰然关闭
回声在追赶它的叫喊
   
是笔在绝望中开花
是花反抗着必然的旅程
    
是爱的光线醒来
照亮零度以上的风景

 

六月

风在耳边说,六月
六月是张黑名单
我提前离席
  
请注意告别方式
那些词的叹息
  
请注意那些诠释:
无边的塑料花
在死亡左岸
水泥广场
从写作中延伸
  
到此刻
我从写作中逃跑
当黎明被锻造
旗帜盖住大海
  
而忠实于大海的
低音喇叭说,六月

 


路过

雷人

握手

鸡蛋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会员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手机版|Archiver|梅州时空网 ( 粤ICP备09090531号-3 )

粤公网安备 44140302000008号

GMT+8, 2024-5-20 07:10

Powered by Discuz! X3.2

Copyright © 2008-2014 Design: 梅州时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