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登录
梅州时空 返回首页

丘峰的个人空间 http://www.mzsky.com/?903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博客

【他是世界十大著名结构工程专家】他说他取得的成绩都是属于客家人的 ... ... ... ...

已有 3653 次阅读2016-9-28 16:24 |系统分类:情感•心情


他是谁?人物小传

李国豪

      李国豪,国际著名力学和桥梁专家、教育家。1913年出生在梅江区月梅莲塘坳的一个贫苦农民家里,16岁考入同济大学。1946年从德国留学回国后一直在同济大学任教,1978年至1984年担任同济大学校长。文革期间被错打成“右派”,被隔离和监督劳动,偷着作理论推导和试验,揭开了困扰中国桥梁工程界10多年的谜——武汉长江大桥振动之谜;1980年以后,先后参加上海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和汕头海湾大桥、虎门珠江大桥、江阴长江大桥等桥梁建设的技术顾问工作;曾被推选为世界十大著名结构工程专家之一,获国际结构工程功绩奖等荣誉。

李国豪(1913-2005)



现在的同济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教育部直属高校
是一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先后培养了30余万名毕业生,被誉为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医学家、艺术家和工程师的摇篮。校友中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的有140余人。



家乡情 怀

我在上海60年,可是比不上我在家乡的16年深情,我觉得自己取得的成绩都是属于客家人的。——李国豪


上海客家联谊会会长丘峰向记者回忆道:“李校长和我在一起时,经常讲‘阿姆话’,他说这样感觉很亲切。”1982年12月,李国豪回到阔别30多年的故乡,为正在兴建的东山大桥设计方案提出修改意见,所需钢材水泥就比原设计节省了几百吨,总价值为 50 多万元;1996年,家乡兴建剑英纪念大桥,他提出取消原设计的两个凉亭,让大桥更美观实用,又节省了不少经费。1983年,梅县地区行署领导找到李国豪校长,征求他关于家乡复办嘉应大学的意见,得到他的大力支持,并受聘为嘉应大学名誉校长。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李国豪回乡到嘉应学院考察,与曾宪梓博士亲切相见。

为加强梅州和海内外乡亲的联系,李国豪牵头在上海成立了“上海梅州知识分子联谊会”,也即是现在的上海客家联谊会。“李校长对家乡的事很上心,对家乡的人很热情,特别关心爱护在上海读书的学子。”丘峰介绍,联谊会常组织梅州学子座谈,李国豪无论多忙每次必到,还与他们同桌共餐。在其倡导下,还成立客属子弟奖学金基金会,激励青年学生奋发上进。

李国豪在老家梅州的唯一侄儿李勇曾向记者回忆道,“1982年,多年未回的伯父回来后点的菜谱居然是:白粥、炒菜脯、榄豉、味酵粄。他就想尝尝家乡的味道——家乡一直装在他心里。”


永远的同 济 魂

在任时,千般努力;卸任后,万般牵挂。——李国豪夫人林凤棣


阳春三月的上海乍暖还寒,在同济大学的校道上,枝干遒劲的法国梧桐和姹紫嫣红的海棠花、金钟花交相辉映。校园中心绿地上,李国豪老校长的塑像巍然矗立。记者前往瞻仰时,只见其塑像前,一束鲜花安静地与他作伴。师者已逝,风范长存——在同济百年校史上,为纪念而立塑像的迄今为止仅李国豪一人。在前不久为其举行的逝世十周年纪念活动上,同济人将主题拟定为“李国豪——永远的同济魂”。

这位梅州人眼里的客家骄子,与同济有着怎样深厚的渊源?记者带着崇仰的心情走进李国豪老校长与同济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三个“七年”荐身同济
1929年,李国豪考入国立同济大学,那年他16岁。当年的同济大学是德国大学的中国版,以学制漫长,学费昂贵,极重实践著称。李国豪的大学读了七年,1936年毕业时,他13门功课门门优秀,是同济大学历史上最优秀的学生之一。

1936年,毕业之前的李国豪

可是,这位优秀学生的心中深深烙着“国弱遭人欺”的痛楚。在他考入同济的第三年,吴淞的同济校园就在日本人发动的“一·二八”的炮火中化成废墟。1938年,李国豪获得德国洪堡奖学金,抱着科学救国的思想,赴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深造,这一待就是七年。在德国,27岁发表博士论文《悬索桥按二阶理论的实用计算》,由此一举成名,被誉为“悬索桥李”。

二战结束后的1946年,李国豪得以回到祖国,回到同济校园。此后,李国豪再没离开过同济。期间,他主持创办了同济大学的桥梁工程专业和工程力学专业,首次培养桥梁工程研究生。1978年,李国豪任同济大学校长。在这个岗位上,他迎来人生的另一个“七年”。

担任校长后的李国豪(左三)与科研助手们讨论工作

但此时的同济大学已是满目疮痍。以后的路该怎么走?问题一直萦绕在李国豪的心头。大埔籍乡贤、同济大学原副校长童从奇告诉记者,李国豪就任不久就提出实施“两个转变”战略——恢复对德交流向国际性大学转变和由土木为主的工科大学向理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转变。这是影响同济大学发展异常深远的重大战略。童从奇回忆,“两个转变”的速度惊人:截至1982年同济大学75周年校庆时,就已恢复医科外的所有原设专业,新增了德语和一些理工专业;科研上,103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和上海市各种奖励,42项设计获得国内外竞赛奖;国际交往上,先后有100多名西德专家、90多名其他国家专家来校短期任教和讲学,同济150多名教师出国考察。

1979年7月25日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右二)视察同济大学与学校领导(右三为李国豪)座谈,更坚定了学校的“两个转变”

任人唯贤  复兴同济

学校要发展成为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人才是同济发展的内核。早在李国豪就任同济大学校长伊始,他就意识到,学校就像京剧团,京剧团里有了梅兰芳和马连良,团长就好当了;同济有了好老师,他这个校长自然也好当了。于是,他上任后首要事情就是劝那些饱受冲击的学者们出山。他一个一个上门做工作,对每一位教授现身说法。努力了很长时间,大部分教授终于又重新站在系科领头羊的位置。李国豪的夫人林凤棣向记者介绍,当时人才奇缺,李国豪不计前嫌任人唯贤。1979年出访德国,李国豪请学校里一个懂德语的教师作为助手随行,后来又请他担任德语系主任。而这个人曾在1952年“三反”时胡编故事,致使李国豪当时被以贪污巨款的名堂关了两个多月。

1983年6月,在波恩受联邦德国总统接见

提出“两个转变”的战略后,专业随之增加,师资力量与应用教材告紧。此时,李国豪主张的“两条腿走路”奠定了同济大学日后培养建设师资队伍的总体方向:一方面派遣徐植信、项海帆、石洞等骨干教师分赴西德、美国、荷兰等国进修考察,带回先进理论知识在全校进行辐射。另一方面,建立科研团队制度,在教研室中选择部分高级、中级、初级职称的人员组成教学、科研小组。“这个在今天看来再平常不过的做法,在当时引起的震动可不小。”童从奇说,老教授们带动了大批中青年快速成长起来,仅1979年一年全校教师撰写的论文数量便达到313篇,学校学术氛围日趋浓厚,承担国家、地方项目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同济教材建设也卓有成效,截至1982年就主编了63种、自编291种教材,同时翻译40种德语教材。

退居二线 仍心系同济


1984年,李国豪退居二线,担任同济大学名誉校长,仍时刻关心同济的发展。林凤棣介绍,以后历任校领导班子有大事、要事,都不约而同想起李校长,前来征求他的意见,他们觉得老人家站得高,看得远,主意拿得准。“只要学校需要他出面办什么事情,他也总是二话不说,尽心尽力。至近90高龄时,仍要参加学校的开学典礼。”林凤棣回忆,有一次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来看望李国豪,李国豪抓住机遇向他汇报了同济大学对上海地方建设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得到李岚清的肯定,最终实现了教育部与上海市政府对同济大学的共建,助力同济大学成功进入国家“211”工程。

恢复同济医科是李国豪另一个心愿。“在任时,千般努力;卸任后,万般牵挂。”林凤棣向记者讲述了这么一个感人的细节:在他最后的日子里,他提出想去医学大楼走一走。当时李国豪已年逾九旬,坐在轮椅上,鼻子里还插着鼻饲管。他来到新落成的医学大楼,颤颤巍巍地立起身,用缓慢但有力的语调对学生说:今天同济总算有了医学院,希望你们好好学习,努力成为好医生,把同济传统的医科重新发扬光大。在场学生能深切感受到老校长对学校赤子般的情怀,掌声久久不绝……



撰文:李少凤 
图片:丘 儒

路过

雷人

握手

鸡蛋

鲜花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客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会员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手机版|Archiver|梅州时空网 ( 粤ICP备09090531号-3 )

粤公网安备 44140302000008号

GMT+8, 2024-4-29 07:47

Powered by Discuz! X3.2

Copyright © 2008-2014 Design: 梅州时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