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登录
梅州时空 返回首页

丘峰的个人空间 http://www.mzsky.com/?903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博客

丘峰谭元亨杨宏海评梅州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热度 2已有 2534 次阅读2011-6-24 12:57 |个人分类:工作|系统分类:大杂烩

 
【主题评论】

    6月12,国台办将梅州等六地新设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旨在为两岸民众创造更多回顾历史、品味文化和畅叙亲情的机会,为促进祖国的统一做出贡献。梅州作为广东第一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将依托梅州作为“世界客都”,与台湾客家文化同源、根脉相连的特点,担负起弘扬客家文化、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重任。为此,本栏特邀客家研究领域权威专家学者,对在梅州设立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以及如何搭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这一平台,发挥其在促进两岸经贸、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进行探讨。


打好梅州“海峡两岸交流基地”这张牌

 

 

    ■ 丘峰(著名作家、上海客家联谊会会长、梅州市发展战略顾问)

 

 

    国务院台办近日将梅州等六处新设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梅州作为广东第一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对梅州与台湾两地搭建交流合作平台,促进两岸客家经济文化、旅游及投资合作等方面将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台湾的梅州籍客家人就开始回到祖居地寻宗问祖、投资捐赠等等。如今,在客观上梅州已经成为海峡两岸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商贸等交流的重要纽带。依托梅州客家这个平台,既可以使海峡两岸同胞唤起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又可以使得民族感情进一步共融共处,心灵上的距离得以进一步拉近。随着两岸经贸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日益显现。如何充分利用新设的“海峡两岸交流基地”这个平台,是梅州面临的重要问题和使命。

 

 

    近年来,由于血缘、地缘、人缘、商缘、情缘、神缘等种种原因,海峡两岸客家同胞加强了商贸、探亲、寻根、旅游等方面往来。尤其是去年国务院公布建立海西区后,作为客家大本营之一的梅州纳入海西区范畴,把梅州与台湾更加紧密联在一起,为海峡两岸客家人的往来创造更好的条件。随着梅州 “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确立,梅州与台湾的交流扩大了平台,两岸在经贸往来、文化交流、观光旅游等方面将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机遇,相关的贸易、航空、交通、物流业、旅游业、现代农业等方面的合作,以及房地产、文化产业等都有望迎来景气的提升。其中,我认为,重要的是要做好旅游开发与文化交流两块“文章”。

 

 

    由于梅州地处山区,工业基础薄弱,在交通、人才、技术等方面都无优势可言。梅州的优势在于“山区”和“客家”。

 

 

    俗话说,靠山吃山。梅州森林资源丰富,许多是原生态的,森林覆盖率高,是天然的大氧吧,像蕉岭、平远、丰顺、大埔、五华等地,山奇水秀,满眼苍郁,可以搞森林浴、氧吧浴、矿泥浴、大漂流、探险探奇、休闲狩猎等;梅县和大埔有许多古村落,像南口、水车圩、百侯等文化底蕴深厚,还有许多古庙宇供游客朝拜,像泮坑、灵光寺、神光山等,至于新建的景点如雁南飞、雁鸣湖、麓湖山等风景如画,美不胜收;梅江、汀江、三河坝与古镇松口、茶阳交相辉映,都是旅游的绝佳胜景,足以做好大文章。

 

 

    当然,仅仅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远远不够的,问题还在于要有便捷的交通,交通是旅游的命脉所系。近年来,两岸开放空中交通,提供了便利,特别是地处粤东的揭阳机场的建设和梅县机场的扩建,以及拟建中的高铁、高速公路四通八达,给两岸大客家旅游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开发梅州山水旅游应当与开发、利用客家丰蕴的人文资源相结合,还要在“客家”二字上落力做文章。梅州客家的人文资源丰富深厚,可以称为“东方的吉普赛人”。迁徙的过程和层出不穷的客家名人赋予客家文化神秘性和传奇性。这是最为宝贵的文化财富,对促进两岸客家文化融合,推进经贸、旅游等方面合作均有积极作用,符合两岸客家人的共同愿望。

 

 

    在今后海峡两岸交流中,尤其在两岸客家人的交流中,梅州无论在文化、旅游,还是在商贸、投资等方面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都能大有作为。我相信,梅州将会成为海峡两岸交流的重要窗口。




将“交流基地”建成“精神家园”

 

 

    ■杨宏海(深圳市文联副主席、梅州市发展战略顾问)

 

 

    国台办批准将梅州新设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消息传来,令我甚感欣喜。记得2006年,我受深圳市台办委托,组织策划了“两岸一家亲、共叙客家情——深圳高雄客家文化交流活动”,当时许多台湾同胞都是祖籍广东蕉岭,他们对我说,希望有机会回原乡去看看祖先的“胞衣迹”。如今,新设的“交流基地”将圆许多台胞的回乡梦,因此,这个喜讯也足令两岸客家人欢欣鼓舞。

 

 

    近代以来,梅州逐渐成为了“客家文化中心”,人文荟萃、风景秀美,又是极少战乱兵祸的“福地”,台湾乃至海外的同胞,对梅州“世界客都”的地位都是认同的,这就为建立“交流基地”打下良好的基础。“交流基地”可以通过客家文化这个载体,促进两岸官方机构和民间团体参与到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来,尤其要注意吸引客家青年的关注和实践。可通过海峡两岸同胞都喜闻乐见的文化交流方式,吸引台湾客家同胞回梅州交流、投资、合作,最终将“交流基地”建设成为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为此,我提出如下建议:

 

 

    1、“壮游原乡”体验活动。组织两岸客家同胞形成团队,到梅州地区短期共同生活、采风问俗,吸引台胞带着下一代来梅开展诸如“大陆寻根”、“公祭先祖”、“欣赏非遗”等活动,(梅州迁台客家人中以蕉岭籍的最多,蕉岭县可以组织参与一些大型的“寻根”活动)以增进两岸客家同胞对客家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感受原汁原味的客家风情,加强对客家文化的直观感受。

 

 

    2、“形象大使”选拔活动。我曾经担任梅州市与河源市举办的“客家妹”形象大使选拔赛的评委,感到这是一种对年轻人很有吸引力的活动形式。两岸可在“交流基地”共同举办大型相关活动,选拔内外兼修、具有良好客家文化素养的青年,作为客家文化的形象代表,力争扩大对外宣传力度,形成品牌效应。

 

 

    3、“校际交流”。台湾台中市有个逢甲大学,是一所具有深厚客家渊源的高校,梅州嘉应学院可与逢甲大学定期举行客家文化的互动,通过“交流基地”,开展梅州与台湾学者互访、学生互换的尝试。

 

 

    4、“山歌流行风”。去年,深圳市文联与梅州广播电视台等单位合作,打造“客家流行音乐金曲榜”,创排“山歌流行风”专场演出,还邀请了台湾青年歌手萧佩茹等前来参与,深受群众欢迎。“交流基地”可以组织两岸歌手参加“山歌流行风”比赛,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和参与,推出一批优秀的作品和歌手,增强客家山歌的生命力和时代影响力。

 

 

    5、“客家美食园”。客家美食是两岸客家人的最爱。台湾高雄曾举办过“美食孝娘亲”活动,将美食与孝道结合起来。今年5月,我在深圳市坪山新区“客家文化节”上将此项目移植过来,让中学生亲自为母亲下厨做饭,深为当地客家人欢迎。因此,建议在“交流基地”专设“客家美食园”,举办丰富多彩的美食交流活动,以弘扬客家传统美德。

 

 

    6、“客家创意园”。在发展创意产业方面,梅州可以向走在前列的台湾学习,共同打造文化创意产业精品,比如梅县南口镇的麓湖山文化产业园区,可以作为一个首选之地。

 

 

    7、“青年创业培训营”。组织两岸青年共同参与职业规划和创业设计,在“交流基地”里面可以考虑专门设立一块“两岸青年自主创业园区”,延聘两岸创业专家前来指导、培训,为两岸客家青年创业提供交流合作的必要服务和支持。

 

 

    我觉得,梅州作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立足“世界客都”、“文化之乡”,以弘扬客家文化为旗帜,与两岸经济、社会的共同进步互相推动、相得益彰,则必将为两岸客家文化的共同发展开辟出一个崭新的局面。我热切期盼着梅州“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大展鸿图!






两岸客家心相印

 

 

    ■谭元亨(广东省政府参事、华工教授、博导、客研所所长)

 

 

    欣闻梅州被定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很是兴奋。梅州是客家人聚居的中心地,有“客都”之誉,而台湾亦拥有五百多万的客家人,其中,原籍是梅州的约180 万人,因此,梅州定为两岸的交流基地,可谓实至名归。

 

 

    抚今追昔,梅州与台湾的客家人,血肉相连,说得上“打断骨头连着筋”,且不说最早拓殖台湾的便有梅州客家人,明代客家人“一枝散五叶”的大迁徙中,其中的“一叶”,便是在台湾开枝散叶,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其客家名将刘国轩麾下,就有上万客家人,人称“国姓爷”的大军中,客家人有三分之一强。连荷兰等侵略者,在东南亚由郑氏建立的海上帝国,也得向“国姓爷”称臣纳贡。郑成功失败后,其部属据史载,乃“入梅岭,从万家”——正是这一传统,成就了梅州侨乡的称号。而台湾朱一贵之乱平息后,更大规模的客家人在清廷解除了粤籍移民渡台的限制后,进入了台湾。这次,他们大都进入了苗栗地区。众所周知,当今台湾镇平(蕉岭)籍的客家人,比仍在蕉岭的人口还要多上一倍。他们当中,最出名的莫过于丘逢甲这样一位民族志士了。当年,他抗倭保台,回到国内,更从“君主立宪”转变到“拥护共和”,辅佐孙中山先生一举推翻千年帝制,一百多年来,一直为海峡两岸人民所怀念与景仰。还有同是镇平籍的苗栗人罗福星,受同盟会派遣,于辛亥革命年间,在苗栗召开代表大会,发表《大革命宣言书》,废除已垮台的清廷签下的《马关条约》,号召光复台湾,发动起义。他两度被捕,壮志犹在,于19143月从容走向刑场,临刑留下绝笔:“不死于家,永为子孙纪念;而死于台湾,永为台湾同胞纪念耳。”终于,在30年后,抗战胜利,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怀抱。而抗日战争中,把剑四行的八百壮士,其领队的将领,便是梅州人谢晋元,台湾所拍的名片《八百壮士》,把惨烈的战争场面呈现给今人,壮怀激烈,让人热血贲张。他们,都是客家人,都是梅州籍的客家人,无论在海峡的此岸或彼岸,他们都一般“硬颈”,一般大义凛然,一般舍生忘死—— 一般有着客家人的血性!

 

 

    无论隔着海峡,还是隔着重重的大洋,客家人也都还是客家人,祖上打下的族群的印记、身份的印记、文化的印记,都是不可抹煞的。

 

 

    上世纪80年代,当中国大陆开始改革开放,沉寂半个世纪的客家学研究、客家文学创作也同样开始了复兴。作为一位亲历者,我深感这一复兴来之不易,30年的沉寂,乃至沉沦,当应有怎样的唤起与振奋,但客家精神应是永远昂扬的,我们当奋然前行!不仅仅在学术上的承传与开拓,更应有历史文化的雄起,这是我们这一代人责无旁贷的!历史的脊梁立起来了,题材的升华与深化无比重要,我们需要的,是重塑客家人的形象,尤其是精神的形象。

 

 

    尽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海峡两岸的信息几乎还处于隔离状态,但仿佛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台湾的客家人也在 “解严”之际,几乎同时发起了“还我客语运动”,不仅在客属地建立起了一所又一所客语学校,而且,客语电台,客语电视台也纷纷建立,近十所大学更成立了客家学院,当我后来在台湾,听到那里电台播放起了我作词的《我是客家人》,尤其是在一次大会上听到一位著名学者讲起我的《客家圣典》、《客家魂》三部典在台湾引起的轰动,我潸然泪下。我没想到,我的客家著作,同时在海峡两岸赢得那么多的知音,在推动客家文化的复兴中能发挥出微薄的力量。也许,原籍兴宁的、作为辛亥元戎的外公,在冥冥之中赋予了我这一使命与力量。

 

 

    本世纪初始,在两岸关系极为困难的时刻,两岸梅州籍的客家人,却在广州与台北共同召开了首届海峡两岸客家文学研讨会。而后一直开了三届。到如今,两岸的高峰论坛、客家论坛业已在两岸关系解冻后纷纷举行,尤其在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成立后,各个层面、各种形式的交流当会更蓬勃地进行。

 


路过

雷人

握手

鸡蛋

鲜花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客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回复 Aniu 2011-6-24 15:38
赞!!----论坛好:基地挂牌喜气洋洋,人文梅州大有文章。两岸同胞血浓于水,客连四海情深谊长。
回复 Aniu 2011-6-24 15:39
赞!!----论坛好:基地挂牌喜气洋洋,人文梅州大有文章。两岸同胞血浓于水,客连四海情深谊长。
回复 Aniu 2011-6-26 03:49
同胞情:海峡一线天,咫尺近眼前.山歌载客情,同根又同源.
回复 Aniu 2011-6-26 03:50
胜利闭幕:论坛高唱凯旋歌硕果累累一箩箩海峡冉冉升红日两岸同心庆太和----祝贺“海峡论坛。5”胜利闭幕!!
回复 逗拉子 2011-6-28 20:09
实在是好文章,见地实在是很结实梅州的实地情况!但愿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对客家文化有更高的重视,让客家文化更有作为,走向世界!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会员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手机版|Archiver|梅州时空网 ( 粤ICP备09090531号-3 )

粤公网安备 44140302000008号

GMT+8, 2024-5-14 16:08

Powered by Discuz! X3.2

Copyright © 2008-2014 Design: 梅州时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