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登录
梅州时空 返回首页

朱迪光的个人空间 http://www.mzsky.com/?856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博客

人生几见月当头

已有 2194 次阅读2013-7-25 11:54 |个人分类:名人故居|系统分类:情感•心情|

  人生几见月当头
——画坛大师林风眠故居去来
《梅州日报》第82013-07-25梅江新闻·专题

本报记者 李锦让 通讯员 朱迪光

    1.梦萦魂牵故园情

    “一个艺术家的一生,像蚕儿吐丝、结茧,然后自己咬破茧丝,美丽的彩蝶才能出茧自由地飞翔。”这句话出自一代美术宗师林风眠之口,也是他在推动中国绘画艺术现代化道路上孜孜以求、勤勉一生的真实写照。

    一条清澈的小河缓缓流过宁静平凡的小古镇,每当到了岸边槐树开花的季节,黄色的花儿就像梦中的符号飘落在河水中......1900年11月22,林风眠就出生在梅江区西阳白宫阁公岭这个美丽的乡村。昔日静寂的阁公岭村,而今车水马龙,有不少研究林风眠的专家学者、美术工作者,或者是林风眠的崇拜者慕名前来寻访他的“胞衣迹”地——敦裕居。

日前,记者专程参访这座位于西阳镇白宫阁公岭村的林风眠故居,但见其故居是一座清代四合院式附筑一横屋的客家传统民居,坐南朝北,前拥涟漪云影山色的半月形池塘,后枕连绵苍松翠竹的山头。正立面依山形地势以鹅卵石垒筑高台基。在大门门坪中轴线北尽端筑一矮墙,如同照壁般挡住了直观内庭院的视线,小小的曲折变化,使人从外观屋内不至于一览无遗。大门门额署:敦裕居。由林风眠的父亲18世祖伯恩公亲书,墨写行书体,行笔雍容大度,字迹仍依稀可辨。鹤顶格式门联曰:“敦崇礼义,裕荫裔孙。”

    敦裕居进入大门后即是纵向长方形的庭院,房间、厨房排列有序,围成四合院,突出了全用鹅卵石铺砌的庭院,宽敞的空间,阳光充足。庭院石头缝隙中长出盛开各种鲜艳花朵的小草,点缀着农家屋舍,显得生机勃勃。综观林风眠故居——敦裕居,布局简单,屋宇装饰朴素无华而近乎简单。其特别之处在于门坪台基、天井地板、檐前屋后的建筑材料,采用了大量的鹅卵石,或垒筑、或铺砌,泛着黄色包浆的鹅卵石,石隙灰塑勒缝使台基墙壁显得坚固沉稳,具有形与力的审美,与年久斑驳、间有开裂的粉墙,失去光泽的黛瓦相互衬托而显得自然古朴。

    记者从其后人口中了解到,林风眠在“敦裕居”度过了他一生中艰难贫困的青少年时期。庭院周匝东厢房靠南倒数第3间房,是他从小在家时起居学习的房间。敦裕居历经数百年的栉风沐雨,现因无人居住而显得寂静,光滑泛黄的鹅卵石在阳光下闪现出岁月的沧桑。偶尔有林风眠先生的崇拜者、慕名好奇者前来造访探秘,打破静谧。201010月,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下,林风眠故居——敦裕居全面修葺,并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利用林风眠故居——敦裕居,陈列林风眠先生的艺术人生传略、书画作品等。由于历史时代的变幻无常,艺术人生的颠沛流离,林风眠自1919年赴法国留学至晚年旅居香港,生前从未回过家乡。但他对家乡的一往情深和无限眷恋,据其亲人说,直至临终前他仍念念不忘“我要回家”。

2.西子湖畔忆斯人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表达了古往今来的人们对于杭州这座美丽城市的由衷赞美。1928年春,林风眠应蔡元培之聘,在杭州西湖边上主持创办了我国第一所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并担任院长。培养了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苏天赐、席德进、李承仙等大批蜚声中外的艺术大师,为中国现代美术史写下了绚丽的华章。今年夏天,记者怀着崇敬之情,前往拜谒位于西子湖畔的杭州林风眠故居。

    杭州林风眠故居位于植物园大门左侧的灵隐路3号,面向西湖,林荫掩映,显得异常静谧。这里是林风眠先生按法式风格自己设计建造的二层楼房,建筑面积266平方米。据工作人员介绍,林风眠在此生活居住了10年。1999年,杭州市政府拨款将林风眠故居全面修葺,并于200011月林风眠百岁诞辰纪念日对外开放。

登上首层楼间门廊,廊壁及门厅壁上方悬挂着林风眠先生的得意门生、中国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题写的“林风眠故居”匾额,煊然夺目。迎面门厅上方,是先生1989在香港撰写的《自述》代作序厅“前言”,文章开篇写道:“我出生于广东梅江边的山村里……后来在欧洲留学的年代里,在四处奔波的战乱中,仍不时回忆在家乡片片的浮云,清清的小溪,远处的松树和屋旁的翠竹……”门厅左侧悬挂着林风眠先生的女弟子徐坚白1999年绘制的油画《林风眠像》,油画以林风眠先生各个时期的代表作为背景,画像中的先生淡定从容,和蔼慈祥,与他艺术人生经历的坎坷、曲折、悲怆,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首层原为林风眠先生生前客厅、卧室、餐厅、卫生间等,今已改作陈列室,除室内壁炉保持原貌,其余均按陈列的需要而改变了原有的房间布局。

二楼为先生生前的画室、书房,除再现了当年的场景外,陈列着先生在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和部分朴素的服饰等遗物。一张画桌、边上靠墙的一张小床,如此简朴!在杭十年,多少个日日夜夜,在繁忙的教学中,一生“为艺术而战”的林风眠在此创作了无数的艺术佳作。如今,无论“从东方向西方看,从西方向东方看,都可看到屹立的林风眠”(吴冠中语)。在离开林风眠故居时,回望宁静中的这座建筑,仿佛在诉说着一种质朴的岁月沧桑。

 3.一蓑烟雨任平生

    今年5月,记者专程前往上海南昌路53号林风眠旧居拜谒。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整个50年代,林风眠的绘画艺术探索受到贬抑,1952年他辞去杭州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之职,迁居上海南昌路的一幢二层楼房里。不久,法籍妻子携女离国,他孑然一身。除了美协组织他到农村、山区、渔场深人生活外,他就闭门作画,每天子时已过,邻居都能看到林风眠画室里的亮光。生活拮据的他,每月只得上交两幅画以换取一点儿生活费。10年动乱期间,他经历了一次次抄家,甚至身陷囹圄。他的大量心血之作被迫经浴缸浸泡后,再经马桶冲走!林风眠先生的作品是人类的艺术品,其遭受的命运的确令人唏嘘。

    站在上海南昌路53号前,但见林风眠旧居是一座掩映在绿树之中的普通法式两层砖瓦建筑,位置闹中有静,列为区级文保单位,但大门紧锁,呼之无人应答。左右两旁各为一间小鞋店和私人画室,向他们了解之后方知这座文保单位一般并不对外开放。从1952年开始到1977年移居香港,林风眠先生一直住在这里。此次专门前往参访不得而入,不免心生几分遗憾!

    纵观林风眠的一生,命运多舛,他就像画坛的一只孤鹜,凄美地飞翔在天地之间,又像身披蓑衣的独钓老翁,任由烟雨吹打寂静地漂流在艺术之湖上。他一生先后在故乡梅江、北平、杭州、重庆、上海、香港等地或长期或短暂居住,留下了一串串让人沉思的艺术足迹。1977年林风眠在叶剑英元帅及其家族成员的帮助下从上海迁居香港。从1979年到1990年,林风眠先后在巴黎、台北、北京等地举办大型个人画展,在国际画坛上产生巨大影响。

    1991年林风眠在香港度过了充满苦难与抗争、追求与探索的一生,终年91岁。晚年他客居香港时,对于当年为何将自己原名“凤鸣”改为“风眠”,他风趣地解释说:“不叫了,在风里睡觉了。”林风眠在风中又怎能睡得着觉呢?他是一只风中寂行雁,梦里难入眠,始终在做着东西方艺术融合的美梦,并付诸行动,直至生命的终结。

 

上海南昌路53号林风眠旧居

林风眠故居修复前旧貌

林风眠故居门楼

林风眠故居

林风眠故居全貌

林风眠故居后立面俯瞰

时任梅县副县长曾京铭检查林风眠故居布展工作


路过

雷人

握手

鸡蛋

鲜花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回复 梅州客家人 2013-7-25 22:23
朱叔西阳黄任寰故居大门右上有一幅疑是林风眠的画作。不知你有去看过磨?
回复 梅州客家人 2013-7-25 22:24
左边韩友梅画作
回复 朱迪光 2013-7-25 23:10
梅州客家人: 朱叔西阳黄任寰故居大门右上有一幅疑是林风眠的画作。不知你有去看过磨?
没有注意到,我会留意这事,谢谢!
回复 朱迪光 2013-7-25 23:27
梅州客家人: 朱叔西阳黄任寰故居大门右上有一幅疑是林风眠的画作。不知你有去看过磨?
我拍了门楼的壁画,没发现啊?
回复 瓜田李下 2013-7-26 05:39
馆长辛苦了。
回复 夜色光明 2013-7-26 10:22
万事不如杯在手,人生几见月当头
回复 巫逖 2013-7-26 12:46
一杯月当头,人生未闲休。
回复 巫逖 2013-7-26 12:46
一杯月当头,人生未闲休。
回复 朱迪光 2013-7-26 13:16
瓜田李下: 馆长辛苦了。
谢谢光临!
回复 梅州客家人 2013-7-27 01:03
朱迪光: 我拍了门楼的壁画,没发现啊?
不会吧,老屋正大门右上角,不会错的。我下星期邀请你去考察一下。也好向你学习。
回复 朱迪光 2013-7-27 03:10
梅州客家人: 不会吧,老屋正大门右上角,不会错的。我下星期邀请你去考察一下。也好向你学习。
好的!
回复 朱迪光 2013-7-27 03:22
梅州客家人: 左边韩友梅画作
或者你先看看我拍的有那些疑似的作品。按林风眠的行踪不可能有画作,也未发与黄有联系。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会员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手机版|Archiver|梅州时空网 ( 粤ICP备09090531号-3 )

粤公网安备 44140302000008号

GMT+8, 2024-5-25 14:43

Powered by Discuz! X3.2

Copyright © 2008-2014 Design: 梅州时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