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登录
梅州时空 返回首页

杨宏海的个人空间 http://www.mzsky.com/?6296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博客

杨宏海:文化深圳的先行者

已有 1818 次阅读2016-9-27 16:15 |系统分类:情感•心情| 先行者, 深圳

初冬季节,南国鹏城温暖如春的一 天,我走访了三十年来默默耕耘在文化一 线,被深圳文化界称为“文化深圳”先行者 的杨宏海先生。 杨宏海于1951年生于广东梅州,梅州 是闻名遐迩的“文化之乡”,杨宏海自幼即 受到“崇文重教”理念的影响。他于1968 年上山下乡到农村插队落户,1972年回城 当工人;1978年考进嘉应学院中文系,毕 业后留校当教师。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之初, 这座因改革开放而奇迹般崛起的城市,吸引 杨宏海南下躬耕不辍,汗洒一方热土。

让特区文化“特”起来

1985年7月一个明媚的上午,杨宏海兴 致勃勃来到深圳文化局报到,刚刚坐下,市 文化局叶于林局长就委以重任:“小杨,深 圳是经济特区,如何建设特区文化,没有现 成的答案,需要我们去闯。你的任务就是研 究特区文化,这就是我们选调你的主要原 因”。局长的一番殷殷重托,令杨宏海有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 从此,杨宏海踏上了振兴“文化深 圳”的风雨征程。那时的深圳文化基础比 较薄弱,杨宏海和同事们每日奔赴在深圳 各地调研,无论是“三来一补”企业、边 陲海关,还是开发中的乡村城镇、旅游景 区……每一个“文化现场”都是他们的调研 对象。经过一年的调研和思考,杨宏海执笔 和同事合写了一篇题为《深圳,呼唤特区文 化“特”起来》的论文,参加1986年底在 厦门召开的“全国文化事业发展战略研讨 会”,引起了关注。时任文化部常务副部长 高占祥看后这样评价:“文章适时地提出了 特区建设中特别要重视的问题,提得相当好,会促使人们用战略的眼光考虑特区文 化发展问题,进而推动特区文化革新的实 践”。高部长特地建议在本次会议中穿插召 开一次“特区文化研讨会”,邀请相关代表 及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 《中国文化报》等媒体与会,对此命题进行 热烈讨论,“特区文化”的概念由此而生。 因“特区文化”所引发文化体制改革的理 念,成为当时热力四射的话题。

杨宏海在高校时就热衷民俗研究,刚到深圳 时,他的论文《黄遵宪与民俗学》发表在复旦大学 《中国文化研究集刊》上,并于1987年一举获得广 东省“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这是深圳第一 次荣获省级社科学术论文奖,不久,他经过广泛调 研撰写的论文《试论深圳新民俗文化》,对市场经 济条件下深圳新的文化现象进行探讨,在1988年 被全国20多家报刊转载,并获得广东省“鲁迅文艺 奖”,从而令深圳特区文化倍引国人关注。 机会总是为有准备的人提供,当年11月,第五 次“文代会”在北京召开,杨宏海幸运地代表深圳 文艺界到北京出席这一盛会,受到邓小平等党和国 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他深深体会到,深圳就是一 个只要踏实工作、哪怕做出一点点成绩,也有可能 给你更多机会的城市。 1992年5月,文化部在海口召开“首届中国经 济特区文化研讨会”。在会上“特区文化”成为主 要议题。鉴于深圳在改革开放中的地位,以及在研 究特区文化上取得的成绩,与会者建议在深圳成立 一家全国性的“特区文化”研究机构。机会再一次 降临到杨宏海身上,由他受命组建国内第一个特区 文化研究机构。其工作任务是根据市文化发展战略 规划,拟定科研项目,为市委市政府的文化决策提 供咨询、服务。同时,作为毗邻港澳的文化研究机 构,还承担着为港澳回归及在文化上平稳过渡与交 流合作提供决策参考的重任。作为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创办主任,杨宏海到北京、上海、广州招 兵买马,组建了一支朝气蓬勃的研究队伍,开始了 深圳文化理论的构建并不断取得系列成果。1995 年,杨宏海受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的委托,带 领一个课题组对华侨城旅游文化产业展开为期一个 多月专题调研,发表系列文章,成为国内最早推介 深圳文化旅游产业经验的科研团队。同时,牵头起 草《深圳市文化事业发展(1995—2000)规划及 2010年远景规划》,提出将深圳建成“中外文化 交流的窗口、文艺精品和文化人才荟萃的中心、现 代文化艺术产品生产的基地、文化艺术商品交易的 市场”的“现代文化名城”。此建议被市委、市政 府采纳为政府工作规划。十五年后,文化学者吴俊 忠指出:“如果说15年前提出建设现代文化名城, 只是设定了一个富有想象力的城市文化发展目标,那么,到今天,深圳虽然尚无现代文化名城的头衔,但实际上已全方位地展示出现代文化名城的雄姿”。

打响特区阳光文学事业品牌

2001年,杨宏海调到深圳市文联,任专职副 主席,他以开拓创新精神展开形式丰富的文学艺术 活动,为繁荣深圳文艺创作、扶持文艺新人竭尽全 力。他参与发起创办“深圳读书月”、参与策划 “市民文化大讲堂”、参与了与中国作协合办的改革开放30周年文学创作工程。可以说,杨宏海几乎 参与了深圳文化建设开拓发展的全过程,参与了影 响深圳文化发展的绝大部分的重大文化实践。 当梳理杨宏海“文化深圳”实践经历之后,我 问他:您认为您这三十年为“文化深圳”的主要贡 献是什么?杨宏海淡淡地说,我在1997年出版《文 化深圳》专著时提出一个观点,就是“文化深圳” 是一个全体深圳人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至于他个 人,他认为这三十年来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首倡 打工文学研究;其二是擦亮青春文学品牌;其三是 传承与创新客家文化。 在首倡打工文学研究方面,杨宏海最早为打 工文学命名并作理论建构,编撰《打工文学纵横谈》系列丛书,创办全国打工文学论坛,将打工文 学推向主流视野,成为中国当代文学新的学术增长 点,被誉为“广东改革开放以来最具特色的文学品 牌”。著名作家陈国凯在致杨宏海的信中赞扬他: “多年来,你以评论家的敏感,把目光投向劳工阶层,注视着打工文学现象,注视着一批致力反映这 个阶层的作家,并热烈地支持他们。当文坛高深的 学问家竭力地呼唤空灵,走向蛮荒时,你以充沛的 热情注视着脚下这一片热土,这种精神弥足珍贵, 我对此表示敬意。”在擦亮青春文学品牌方面,杨 宏海参与创办全国第一个中学生文联,创办全国校 园文学论坛,扶持郁秀、袁博、赵荔等少年作家, 培育出“阳光写作”、“创意文学”等文学品牌。北京大学著名教授曹文轩评价:“杨宏海先生不遗余力地推 动深圳的阳光写作和生态阅读,为发展深圳青春文学事业, 提升城市人文精神作出了重大贡献”。让客家优秀传统文化在深圳接力在传承创新客家文化方面,杨宏海来深后率先参与搜集 整理、编辑出版深圳史上第一本《深圳民间歌谣》。2005 年,发起并联合广州、梅州等地学者,共同编撰广东省第一 部《客家文化研究》系列丛书。2009年成立国内首个以个人 命名的杨宏海客家文化与艺术工作室,为深圳首批名家工作 室之一。他提出“抢救原生态、精品留后代;创新原生态, 吸引新一代”的口号,致力于传统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先后与有关单位合作,成功连续主办七届深圳客家文化节。 创编《月照围楼》、《岭南三韵》、《客家流行风》等一批 客家舞台艺术与音像作品。在纪念深圳特区成立二十周年 时,参与创作的歌舞剧《祖国,深圳对您说》获中宣部“五 个一”工程奖。杨宏海一直坚守在文化这个岗位,直到退休 后仍然担纲深圳市客家文化交流协会,为弘扬祖国优秀传统 文化奉献余热。今天我们回望杨宏海,看到的是一位文化深 圳先行者留下的坚实足迹。他退休前撰写的80万字的专著 《我与深圳文化——一个人与一座城市的文化史》,留下了 文化深圳历史进程的许多鲜活资料,被著名评论家黄树森称 为“一部了解和研究深圳文化不可多得的宝贵读物。”

(作者系深圳作家、《文化深圳》杂志编辑)



路过

雷人

握手

鸡蛋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会员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手机版|Archiver|梅州时空网 ( 粤ICP备09090531号-3 )

粤公网安备 44140302000008号

GMT+8, 2024-4-28 17:47

Powered by Discuz! X3.2

Copyright © 2008-2014 Design: 梅州时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