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登录
梅州时空 返回首页

林文映的个人空间 http://www.mzsky.com/?5074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博客

中華民族南遷的客家人

已有 860 次阅读2013-12-13 11:08 |系统分类:情感•心情

                         中華民族南遷的客家

 

     一部中華民族史就是一部遷徙史、融合史。先是中原的華夏民族和東方的夷族、西方戎族、北方狄族、南方蠻苗族融合,接着轉換構成了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但中華民族的遷徙步伐並沒有停止,融合過程也一直在進行。往北陸地遷徙,漢民族北遷有兩條路線:一條是“走西口”,一條是“闖關東”,漢民族與蒙古族、滿族不斷地交流融合,從而擴大了中華民族陸地的版圖。往南陸地海洋遷徙,先是“越嶺南”,後是“下南洋”,漢民族與南方蠻、苗、瑤、等百越民族融合。中華民族大規模南遷的有三次,最早南遷的是廣府人,接是潮州人,最後是客家人。在香港也非常明顯有中華民族南遷漢族的這三大民系的人。

      最早南遷的廣府人,據廣州神話傳說,相傳在周夷王時代,有一年廣州大旱,五穀歉收,人們生活困難。一天忽然仙樂悠揚,天空出現五朵彩雲,五位仙人穿紅、橙、黃、綠、紫五色彩衣,各騎不同顏色的仙羊,手執稻穗,騰雲駕霧降臨楚庭(那時還不叫廣州)。仙人們把稻穗贈給這裏的人們,並祝福這裏從此豐衣足食,永無饑荒;又把五只仙羊也留下來,然後騰空而去。人們便把稻穗撒向大地,從此廣州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五只仙羊化為石羊留在山坡上。這就是廣州“五羊城”、“羊城”、“穗城”、“仙城”、“花城”等名稱的來由。廣府人南遷最主要的路是由長江至湘江,通過秦始皇時開鑿的靈渠到離江,下西江到珠江三角洲。唐朝張九齡打通五嶺中庾嶺的梅關後,增加了由長江至贛江,陸地跨越庾嶺的梅關,經南雄珠璣巷,再由湞江、北江下到珠江三角洲的路線,從而完成了廣府人的南遷過程。“馬死落地行”是廣府人的價值取向。嶺南正北有個地方湖南郴州,該地諺:“船到郴州止,馬到郴州死,人到郴州打擺子。”廣府人南遷經過郴州,馬死落地行,就得務實地靠雙腳走路,或坐上適合珠三角航行的船,在珠三角上不斷生存繁衍。香港其實也是珠江三角洲的一個角底,廣府人很早也南遷到香港,從而奠定了香港發展的基礎。

      接南遷的是潮州人,韓江三角洲是嶺南僅次於珠江三角洲的肥沃平原,史稱為“三陽開泰”之地,即揭陽、海陽、潮陽,又謂“海濱鄒魯”。韓江三角洲的潮人,也是中原漢人和閩越族融合後的“福佬人”,從福建經陸路水路南遷而來。所以,潮州話與閩南話同一語系,晉朝戰亂,衣冠南渡,八姓入閩:林、黃、陳、鄭、詹、丘、何、胡,在潮民系中這八姓也多。潮汕人又姓“潮”,就是敢於在大海浪潮中去找尋生活,由“潮州人”變為“潮汕人”的稱呼,是在海潮中占山頭過日子的重要標誌。陸地上過日子比海洋上過日子容易得多,只要會走路就行,而海上則必須學會遊泳和駕船,還必須學會到海外去營生。當今陸地資源已被人類利用得差不多的狀態下,不得不把目光轉向海洋。“愛拼才會贏”是潮汕人向大海宣戰的誓言,也是潮人的價值取向。試想,懦弱和膽怯在波濤洶湧的大海裏將是什麼樣子,不拼,能行嗎?香港的李嘉誠就是在商海中“愛拼才會贏”的成功典型。“海濱鄒魯”是指潮汕地區的文化發達,可與山東齊魯文化相比美。對潮汕文化發展功績至偉者三人:韓愈、文天祥、丘逢甲。唐朝韓愈被貶潮州八個月,興辦學校,驅逐惡鱷,吏治清明,政績卓著,後人易江名為韓江,易山名為韓山,可見韓愈對潮汕影響之大。文天祥在潮州抗元,母親與長子道生遭瘟疫去世,自已蒙難五坡嶺,“熱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嶺外更何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正氣、正義一直鞭策潮汕人。丘逢甲甲午中日戰爭後抗倭保臺失敗,奉旨“落籍海陽”,主講潮陽東山書院、澄海景韓書院,在汕頭創辦嶺東同文學堂,丘逢甲為粵東潮汕等地培養了一大批人才。當今香港著名的國學大師饒宗頤是其佼佼者。

      最後南遷的是客家人。從中原南遷而來的漢人,最早向南遷的廣府人先期到了珠江三角洲,次之的潮州人到了韓江三角洲,先行者廣府人和潮州人都在易找飯吃的平原上居住,後至的客家人只好到山旮旯裏去討生活了。客家人南遷在山溝裏過日子,絕大部分都是居住在山區,有道是:無客不住山,有山便有客。只要你在嶺南大地上走一遭,便非常明白這樣的情況。甚至南遷的客家人因之停止了南遷的步伐,而停留在五嶺之北的江西、福建、湖南等省。在珠江三角洲和韓江三角洲這兩個平原的山腳下居住的都是客家人,在窮山溝難於生活,有不少客家人北遷回江西、湖南、四川等地,更多的是南遷下海,“下南洋”是客家人跟隨廣府人、潮州人的足跡前行的勇敢行動。客家人到海洋去找生活,最近的就是臺灣。客家人遷往臺灣始於明末鄭成功收複臺灣時,其下屬將領劉國軒等人及部屬都有不少是客家人,但清廷統一臺灣後,則多被遣返大陸原籍。客家人真正遷往臺灣是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接納施琅的建議收複臺灣後。當時清廷派駐在臺灣的部隊中有從嘉應州(今廣東梅州市)征募的客家兵數百人,他們在安平、臺南、阿公店服兵役後,複員在濫濫莊(今臺灣屏東縣萬丹鄉附近),按六隊編制屯田開墾,“六隊”與客家話的“六堆”音相通,這就是遷往臺灣“六堆”客家人的先驅者

      南遷的是客家人,也不是一次遷徙成功的。(一)有三次說:第一次是西晉末東晉初的“八王之亂”,稱“永嘉之亂”,和隨後的“五胡亂華”,即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侵擾中原,他們因避亂而南遷,多棄官攜眷南逃,故稱為“衣冠南下”。第二次是唐朝末年黃巢起義,其發難至稱帝至失敗,所經走的路線,幾乎與客家人南路線相一致。第三次是南宋末年,元兵進逼,客家先民從贛南、閩西南再進入粵東的梅州、循州(今龍川)、惠州,當時戶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皆編入“客籍”,這時候“客家”移民湧入,“客”勝於“主”,客籍人多于土籍主人,這就是“客家人”由“客”變“主”的過程,是“客家人”的由來。(二)有五次說:把前三次再加兩次。一次是受滿族入主中原的影響,客家節義之士,出面號召群眾舉義反清復明,失敗後被迫散居各地。有隨鄭成功到臺灣的;有向粵北、粵中、粵西搬遷的;有的到了廣西、湖南、四川,也有少數移居海外的。二次清朝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以客家人為基本隊伍,輾轉征戰建立太平天國。天京淪陷,失敗後遷徙,不少飄洋過海去謀生。(三)有六次說:把前五次再加秦朝統一行動。五次遷徙是百姓因戰亂被動的逃,而秦是朝廷統一主動的進,更何況秦朝是秦軍南下可能成為廣府民系也可能成為客家民系,可能成為客家民系的應稱客家先民。客家先民應稱之為秦民,因為祇有到了漢朝,漢族才得以形成,有漢族才有漢民系,日後才有客家民系,才叫客人。所以六次說是不太成立的。

      南遷的客家人又是如何遷到香港的?客家人進入香港有五個重要時期。

      第一個重要時期,據史料載,宋朝期間,第一個在香港開埠的,是侯氏家族。侯氏始祖侯五郎,北宋進士,金兵南侵時,侯家南遷至番禺,後來他的後代侯卓峰舉家遷到新界。嗣後,又有鄧氏、彭氏、廖氏陸續遷入。尤其是新界的文氏,是文天祥的後裔。南宋末文天祥在北京就義,其家族為避元兵追殺,逃至新界的元朗,為最早開發香港九龍半島的家族之一。侯、鄧、彭、廖、文五家,進入香港墾殖,各居一方,被稱為香港新界五大族。按主要居住地,分別叫上水侯氏、錦田鄧氏、粉嶺彭氏、上水廖氏、新田文氏。五大族中鄧、彭、文,祖籍都是江西,文氏屬客家人。他們是最早入港的客家先民,800年前已經落地生根,但後來進入香港的客家人並不把他們當客家人看,而是認為他們是土著。後人計算客籍人口,並不把這五大族人口計入。相反,後在香港島占多數的廣府人,不把新界五氏家族看做廣府人,仍然把他們當成客家人。

      第二個重要時期,在18世紀初期至中期,從1700年至1750年間,客家人大批從粵東移民到香港,但也有少數在1800年以後才遷入。他們的祖籍地一般是嘉應州的五華、興甯、梅縣,也有少部分來自福建和鄰近香港的惠州一帶。由於他們移民來港的時候數以萬計,港島上建立了400多座村莊,他們在人員和經濟能力上可以跟本地居民相比,甚至還超過本地人,因此沒有被同化,保留了客家人的優良傳統。直到二十世紀70年代以前,客家人多數在香港新界的鄉村居住,過簡單樸素的農耕生活。隨香港都市化進程的加劇,廣府人、潮州人、福佬人等也大批進入香港,形成在香港島和九龍一帶廣府人佔優勢。

        第三個重要時期,在抗日戰爭時期,大陸遭遇日本侵略者的大肆屠殺,與大陸生靈塗炭、百業凋零相比較,當時香港在英國人統治下,尚未淪陷,算是相對安定於是,許多內地客家人紛紛逃往香港謀生。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雖有一批人離開,但香港光復後不少客家人的親屬也遷居住在香港,香港客家人的人數為此大增。

       第四個重要時期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客家人大量湧入香港。主要是在40年代後半期和50年代初,當時大陸內戰,國民黨敗退南逃,一些人便跑到香港。這裏主要有三種人:一是國民政府中的黨軍政人員;二是怕共產沒收財產的資本家三是怕土地改革和清匪反霸運動的地主、富農。這其中就有不少客家人,主要集中在軍政人員中包括不少高官。客家學創建人羅香林,就是這一時期來到香港的。在這批人中,是歷來遷居香港的客家人中身家較為殷實、文化程度較高的一批人

       第五個重要時期,1950年以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後有不少大陸的客家華僑、僑眷遷入香港定居,也有從世界各地回國讀書的僑生,受到不公正待遇後,迫切要求回其所在國,因不能回去原所在國而滯留香港的,這些人多數是家族資產雄厚,或者知識層次較高者。應該說,這個時期到香港定居的客家人,許多人現今成為客家人的領袖人物,也成為後來香港回歸前後的重要力量,如曾憲梓、梁亮勝等。

       如上所述,伴隨著香港歷史的變遷,客家人是幾百年來陸續從內地來到香港的。在近代史上,香港本是屬廣東省寶安管轄的一塊地方,而後在不平等條約下,香港便變成包括香港、九龍、新界三個部分組成的轄地了。從香港殖民地演變的過程,可以看到英國殖民主義者的野心。1840年鴉片戰爭後,英國人佔領香港,他們用蠶食式的吞併,先是佔領港島,再後佔領九龍,而後佔領新界。因此,現在的香港便分成三大塊:港島、九龍和新界(新界是英國人的新界,卻是中國人的老界)。從上面歷史記載可以看到,客家人最早進入的便是今天的新界了。

       從香港客家人的組成來看,1840年鴉片戰爭之前,香港幾乎是客家社區,除了港島有少數廣府人外,九龍和新界客家人占90%以上。在近代香港人口結構來看,香港從鄉村變化為城市的進程中,香港、九龍主要城市人口為廣府人、少數潮汕人,客家人漸漸變為少數,像新界以鄉村為主的地區,仍然客家人為多數。據統計,香港600多萬人中,客家人約有200萬。儘管如此,如今,占港土88%的新界原住民,大都是客家人,追蹤溯源,這些客家人大都是從廣東的深圳、惠州、河源、梅州等地區遷徙來的,像著名的新界吳家村的原住民幾乎都是由梅州市蕉嶺、梅縣、興甯,深圳寶安,惠州博羅等地遷徙來的。

      客家人南遷的步伐並未停止下來。遷到香港、臺灣後繼續下南洋、出海外。客家人下南洋,主要是依據北半球季節風吹向的不同而去來的,早期乘坐的是名叫“大眼雞”的木船,而後才是乘坐輪船。客家人下南洋的航海路線主要有這四條:一條是福建客家人大部分是由廈門乘船經臺灣海峽、南海而下到南洋各國的;一條是粵東梅州客家人和部分閩西客家人乘木船沿韓江航行到潮州、汕頭,然後轉乘大船經南海,“七日七夜七洲洋”而而下到南洋的,這條去南洋各國的航線是客家人出南洋的最主要路線;一條是粵東惠州客家人到香港,乘船到南洋各國的;一條是粵北客家人或其他外省客家人到廣州,乘船到南洋各國的。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李顯龍父子的祖先就是乘木船沿韓江航行到潮州、汕頭,然後轉乘大船前往新加坡的,泰國總理他信、英拉兄妹的祖父母也是沿韓江航行到潮州、汕頭,然後轉乘大船前往泰國的。而印度尼西亞北加曼丹島蘭芳共和國元酋羅芳伯則是從嘉應州到香港屯門乘船下到南洋。

      客家人下南洋後,遷徙的步伐同樣也並未停止下來,繼續向世界各地遷移。遷徙到各地的客家人計有:先期遷香港200多萬,臺灣500萬,澳門11多萬。爾後遷至世界各地的有印度尼西尼亞180萬,馬來西亞150萬,泰國80萬,新加坡50萬,越南25萬,美國28、5萬,牙買加10萬,緬甸5、5萬,秘魯20萬,澳大利亞4、5萬,毛裏求斯3、5萬,英國15萬,加拿大9萬……,共有近1300萬。1939年2月10日出生於香港的加拿大總督伍冰枝,祖籍是廣東省臺山市赤溪的客家人,1942年以難民身份由莫桑比克進入加拿大渥太華,就讀多倫多大學,獲英國文學碩士學位,又讀法國巴黎大學。1965~1982年、1988~1998年任加拿大廣播公司主持人,1998年加拿大文明博物館館長,1999年10月7日就任加拿大第26屆總督,是一位傑出的客家女性。

      下南洋、闖蕩世界的客家人,是中華民族遷徙到全球,和世界各民族融合的一支重要民系,共同為人類文明作出應有的奉獻。(香港客家文化研究會會長林文映)


路过

雷人

握手

鸡蛋

鲜花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夜色光明 2013-12-13 11:10
最近看了林小姐不少文章哦,支持。
回复 梦游中国 2013-12-13 15:50
林会长的文章十分美!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会员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手机版|Archiver|梅州时空网 ( 粤ICP备09090531号-3 )

粤公网安备 44140302000008号

GMT+8, 2024-5-15 13:17

Powered by Discuz! X3.2

Copyright © 2008-2014 Design: 梅州时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