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登录
梅州时空 返回首页

林文映的个人空间 http://www.mzsky.com/?5074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博客

香港一座名正言順的客家村落

热度 2已有 2742 次阅读2013-6-3 13:21 |系统分类:情感•心情|

香港一座名正言順的客家村落

 

      在香港新界西北部的元朗小平原,有一座叫“崇正新村”的村莊,它是客家人在香港的最大村落,也是香港一座名正言順的客家村落。崇正新村內的建築,既有客家人的傳統民居,更多的是本地形式的低矮石屋。在方圓不到一平方公里的村莊內,居住着將近3000多位包括梅縣、大埔、蕉嶺、平遠、豐順及惠陽、寶安等各地遷來的客家人。這些客家人融洽和睦相處,形成別具一格的客家民風民俗,保持着崇正的客家精神。

    
客家人何以“崇正”名之

     
大陸內地客家人的村落,大都以15個姓氏聚居成一村一地,且各有自己的祠堂。而這個村莊卻有78個姓氏,故而並沒有一座專屬於某姓氏的祖宗祠堂。他們以春節作為村內每年最大的節日,以客家話為主要方言,飲食習慣亦與內地客家人無多大分別,但它的民風習俗始終與內地客家人略盡相同。

       客家人在香港元朗所建的新村何以“崇正”名之?因客家人具有“崇正精神”,其核心價值是:“甯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客家人其正統的祖宗認定是中原漢族祖先,而不是南蠁。客家人使用正統的語言為客家話,即客家水源話為周朝國語,今客家話則為唐音;客家人崇尚正統的戲劇為漢劇,認為國劇就是漢劇。客家人無論遷徙到何地,始終認為自己是正統的漢族人、正統的中國人。

      香港著名的客家人社團就稱為“崇正總會”,1921929日成立,最初定名為“香港崇正工商總會”。全世界的崇正客家組織均與它有着密切的聯繫,絕大多數的客屬社團有友好往來,崇正總會已成為海內外客家人的主要聯絡處之一。由廖新基、李瑞琴、黃茂林、賴際熙、何天池、溫葆六、彭樂三等人發起,在香港島西環太白樓遊樂場,舉行旅港客屬代表大會,隨即組織崇正工商總會。至1926年才改名為崇正總會,旨在崇尚正義,崇正黜邪,象徵客家人刻苦、耐勞、勤儉、敢作、敢當、團結、互助、愛國、富於創造、崇尚正義、威武不屈的硬頸精神。時至今日,崇正總會成為影響最大的世界性客家人的組織,先後成立了歐洲崇正總會聯合會、英國崇正總會、法國崇正會、荷比盧崇正會等,日本、美國、加拿大、澳洲及臺灣地區都紛紛成立了崇正組織。

      香港崇正總會還先後創辦了《崇正月刊》、《崇正會刊》,還出版過《客族考源》。香港崇正總會為客家人作出最大的貢獻是發起和成立世界客家人最大的集懇親、聯誼、洽談生意和客家學術研討於一體的“世界客屬懇親大會”。 19719月為慶祝崇正總會成立50周年暨“崇正大廈”落成,邀請了世界各地47個客屬社團250多名代表舉行隆重的慶典活動。該次大會由張發奎任會長、黃石華任理事長。與會代表決議將這次規模宏大的世界性客家社團活動定名為“世界客屬第一次懇親大會”,並決議每隔兩年輪流在世界各地舉行會議(有時因為要求召開的國家和地區太多,大會主席團便臨時決定一年一次召開“懇親大會”),成為世界客家人的懇親盛典。現在已經召開了25屆大會,20139月將在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召開第26屇客屬懇親大會。

   

 崇正新村的形成及其歷史
 
     
崇正新村的原地名叫“紅棗田”,人們稱之為“棗田村”。在清朝康熙初年,已有寶安簡姓的客家人在此居住,隨後遷來了陳姓的寶安客家人。二十世紀初,又有寶安籍客家人李斌華家族遷入,其後裔李靜波則是後來村中的主要理事。當年的客家人以從事水稻種植為生。由於此地水源不足,始終非耕種良田,早期居民繁衍不多。迨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旅居海外的客籍華僑獲悉新界土地可自由購買及搭建房屋,且在英國人的管治之下,相對動蕩不安的國內較為有利於生命財產的保護。加上地理位置又處在家鄉與南洋通道之間,往來方便,陸續就有一批嘉應籍的華僑經由“南北行”引介,在此買地和興建居所。簡姓原居民也巴不得善價而沽。久而久之,嘉應籍華僑相互引薦,遂令這大片土地逐漸成為嘉應籍華僑的聚居之地。那時人口仍然不多,在行政劃分上,仍屬於隔鄰的水蕉老圍村。

      隨著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後期大陸內戰的開始,大批國民政府軍政人員及其家屬進入香港,經同鄉、朋友、親戚互相介紹,其中不少客籍新移民便居頓于此。比如十九路軍抗日名將李擴(家名李秉釗,梅縣白宮人);陳誠將軍的秘書古貫郊將軍(梅縣古壙坪人)及其曾任國民黨某軍軍長的胞弟古思(又名古政平);原國民黨中將趙公武胞弟趙永健師長(大埔縣人);原國民黨某部師長、1948年擔任梅縣自衛大隊長的梁定中(梅縣西陽人)。這些軍人在與日本侵略者的長期抗戰中,已覺精疲力盡,不愿再打內戰,躲居此地。隨後大陸政權更迭,當年富甲潮梅地區的商人陳富源離開家鄉,到此購入大片土地。很多國民政府的小官小吏,如梅縣白宮鄉李伯浩鄉長,原梅縣西陽中學朱汝壽校長等,均先後攜眷居住於此地。棗田村民亦甚歡迎這批新移民,一來可以壯大村中勢力,二來他們大都知書達禮,為未來籌建新村廣納了一批社會精英。事實上村中父老至今仍然十分欽仰當年這批賢達為該村所作的貢獻。

      原來購置了大片土地的華僑富商,亦樂意將土地分割成小塊廉價賣予遷來居住的同鄉,呼朋引類,村內的人口增長不斷攀升。同時電力、食水、道路等公共設施卻跟不上人口增長的需要,行政管理上又受肘于鄰村,當時的有識之士如李文康、梁幹臣、古貫郊(村長古強華之父)、梁定中、林志君及林海瀾(蕉嶺人)、徐根源與謝作謀(梅城人)、林向春(梅縣白宮人)等發起籌組新村。經過多年努力,終於1957年正式成立以代表客家人崇尚正義的美德及客屬團體“崇正總會”而命名的“崇正新村”,轄屬在香港元朗區18鄉內。而村公所的日常運作及經費亦由村內僑賢及各家各戶捐獻。當年新村有二位村長,其一為代表梅縣籍客家人的李文康,另一為代表寶安縣籍客家人的李茂來。村監事為上述發起人,另有楊漢生、陳鼎元,記錄文書為梁定中將軍。而這批能文能武的飽學之士,亦發揮客家人寫得的筆杆優勢,不斷上書官府,為村民爭取應有之權益,逐一得到完善解決(如供水、供電、各項工程所需費用),嗣後又爭取修建馬路。逾兩年,由元朗市區通往崇正及黃泥墩的公路正式建成,大大方便了村民的出入。

      當時的村民大多以種菜、養豬養雞為業,尤其養母豬,供應乳豬予遊客和駐港英軍的生意最為蓬勃。而且養豬種菜還得到港英政府的貸款扶助,所以崇正新村先後成立了養豬和蔬菜合作社。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是崇正新村人口最鼎盛的時期。大陸內地改革開放,大批僑生僑眷獲准出國出港,這些新移民均選擇居住在這同聲同氣的村莊內。其時香港的經濟正進入高速發展階段,極需勞工和其它人才,薪金收入遠較傳統的養種高出好多,“人往高處”,村民們紛紛棄耕棄養,入工廠當工人或商業機構職員,有些甚或在街頭路邊擺賣熟食蔬果、衣物雜件,成為流動商販,既方便了市民,同時也激活了內需經濟。過去養豬的豬舍,很多為配合所需改建、改裝成新移民居住的出租屋。廉宜的租金,吸引更多客家新移民入住。屋屋人頭涌涌,家家阿姆話(客家話)盈耳。

   
崇正精神乃“崇文重教” 

     
隨着人口的不斷增長,由原居民創立的村內小學“永安學校”已不適宜于少年兒童學習所用。1959年崇正新村內的僑賢梁幹臣連同其它熱心人士捐出大塊土地,在《華僑日報》社及慈善家田家炳先生的悉力贊助下,在村馬路邊興建了“崇正公立學校”(小學)。學校有4萬多平方英尺,有九間課室及一間“植我圖書館”,另有教務辦公室、校長室、實驗室及娛樂活動室,還有大片花園及休憩涼亭,綠樹紅花,書聲瑯瑯,被譽為“花園學校”。學校董事長為梁幹臣,校董為熱心教育而又精通英文的蕉嶺籍人士林海瀾,並由他在創校及辦學過程中,擔當與政府的申訴調辦人。另有熱心鄉賢李文康、徐根源、謝作謀、李幼立。校長則為熱心教育的蕉嶺籍人士林志君。

      崇正小學除招收本村學童外,也招收鄰近村落的適齡少年。在客家人崇文重教、治學嚴謹的風氣下,學校蓬勃發展。尤其七十年代初,在第二任校長尹惠和(1942年畢業于廣州中山大學的四邑人)和校董們的努力下,學校教學素質突飛猛進,學生成績顯赫一方,連錦田外鄉的學子都慕名前來求學。全盛時期學生超逾800多人。尹惠和校長80年代中退休後,先後由陳鑒泉和黃鴻志接任。他們克盡全力,令學校保持着名校的美譽。

      家先民把中原先進的文化帶到南方來之後,客家華僑又把客家地區的教育文化發展推進一大步。客家男子志在四方,或在國內仕途和文化事業找崗位,而更多是出國經商。男子往往讀完小學、中學便離家到南洋謀生,因此畢業後必須學會打算盤,會記賬寫信,略懂一些外文。而熱心桑梓教育事業的華僑又捐款修建校舍,添置圖書儀器及頒發獎學金,迄今不斷。這是客家地區文化發達的原因。崇正小學秉承了這一宗旨。

      多年來,崇正新村內的兩間學校為客家子弟培育了不少人才。最出色的有古貫郊將軍的五位兒子:長子古世華曾任香港九龍區著名的協和中學副校長近三十年;次子古健華曾擔任駐守荃灣區高級警司直至退休;三子古強華曾任元朗區消防總隊目,退休後擔任崇正新村村長;四子古成華為交通高級督察;五子古康華為警署督察。大埔籍的陳光真成為香港救護助理總長,大埔籍的張延椒曾任香港消防總長;蕉嶺籍的湯先生之子成為本港著名律師;大埔籍的張賢登成為元朗區連屆區議員及立法局競選議員,梅縣籍的林嶺宗、黃鴻志擔任校長多年。至於成為醫生、測繪師、會計師、教師者,更是多不勝數。客家人艱苦奮鬥、崇文重教的精神,令崇正新村、崇正學校多年來成為元朗區的模範村和模範學校。而村內亦有不少對社會卓有貢獻的賢達,如元朗中都國貨公司創業人郭梅清(梅縣玉水人)、潘德興(梅縣南口人)等。仍健在的梁廣德(梁幹臣之孫)、吳偉浩(梅縣西陽人)、曾漢英(蕉嶺人)和“武訓”式的善心婆婆李松娥等等。

   
崇正新村的風情


     
崇正新村的公共活動組織,是不問政治和宗教信仰的“三喜堂花炮會”。他們在每年農曆的323日,組織村中近百名會員,穿上不同服飾及各種打扮,敲鑼打鼓,舞龍舞獅,參加在元朗市區舉行的18鄉“天后誕”巡遊。清晨,長長的隊伍抵達理民府,理民府派出官員為舞龍舞獅點睛後,一村接一村的表演隊便在市區扭龍舞獅,鼓樂喧天,盡情表演,場面壯觀熱鬧,沿途引來很多市民圍觀。能舞出4050米巨龍的則最為榮耀,亦表明該村較有經濟實力。龍獅隊伍最後抵達大樹下的“天后廟”,各支表演隊伍再使出渾身解數,舉行搶寶遊戲。崇正新村在1968年搶得“丁、貴、財”等三炮,即為最吉利的花炮。崇正新村村民欣喜若狂,並從此命名為“三喜堂花炮會”。同時,集資購入村內500平方米的會址,兼作老人活動中心。夜晚,會所內筵開數十席,並舉行投標、抽獎等文娛聯歡活動,會員扶老攜幼,飲酒猜枚,歌舞昇平,通宵狂歡,整條村莊洋溢在節日歡樂團結祥和的氣氛中。

      “三喜堂花炮會”活動經費大都由熱心人士贊助,及由村民推舉有熱誠有威望的村民擔任理事。要加入該會成為會員,每人每年只需繳交350元的會費;如果新入會,則要先交2000元的入會費。除了農曆323日大巡遊後的宴會外,還在每年正月初八中午在會址內,大擺宴席。另外,每位會員在當日可領取五斤新鮮豬肉券及三斤燒肉券。

      此外,平日會員家有喪事,會裏除派代表前往參加喪禮及慰問外,同時致送1000元帛金。其它會員大都自發地慷慨解囊,加以援手。而這種守望相助、敦親睦鄰的純樸習俗,正正就是旅外客家鄉親莊重自強,異地紮根,得以世代傳承的客家精神的最佳體現。

   
崇正新村民居“慎德居”

     
“慎德居”樓高二層,佔地千多平方米,內有32個大型房間,外墻用石灰拌和水泥建成,俗稱大梁屋,以雄偉宏大的格局,屹立在崇正新村的中央。它是原籍梅縣西陽河北鄉大和裏的梁幹臣先生於1930年購入的宅基地,再于1934年聘用蕉嶺縣47位泥水匠,歷時兩年多,耗資2萬港元興建的。它的建築外貌和廳堂的巨杉橫樑,精雕細琢,委實是典型客家民居的代表作。而梁幹臣是位白手興家極富傳奇的一代華僑典範。他16歲飄洋過海到印度尼西亞謀生,由開初替人打工的小店員,憑自己的雙手奮鬥,執著堅持,到50歲時終成為印度尼西亞一方的富翁。縱然成了富翁,其日常生活依舊甚為儉樸。據其裔孫梁廣德回憶說,他們年幼時嚷著要吃香蕉,其祖父會將一條香蕉分成4節給他們4個子女。不過,對公益事業卻非常慷慨大方。他在元朗崇正買下的大片土地之中,撥捐出不少用來興建崇正學校和客家廟宇——“萬福堂”,同時還贊助了大量金錢給村裏的公益事業。他開明通達,仁厚待人,無論鄉紳或平民都融洽相處。1965年梁幹臣老先生在崇正新村逝世,出柩那天,前來辭靈的多達數百人,感天慟地,極備哀榮,可見村民們對他的擁戴。

  

 崇正新村的未來

     
  隨着全球化、城市化的步伐,崇正新村最大變化是人口逐年下降和老化。原本純樸的自然村莊漸漸變成城市化。由於崇正村民均非原居民,他們的子孫後代沒有權利在自己購置的土地上另建居屋居住。原居民享有丁屋權,即男丁可建造政府規限面積的居所,自己不建,還可將丁屋指標“權利”轉讓。再加上村民職業改變及收入增加,令村民的後代逐漸遷入繁華的市區。近年來西北鐵路和三號高速公路貫村而過,使得不少崇正村民的原居所需要拆遷。好些村民獲得政府的賠償,湊合平日積蓄,便在市區或合心意的屋苑另置居所。條件較差者,亦可接受政府安排入住廉租屋。符合入住政府公共房屋的低收入家庭,也陸續按序上樓,遷入市區或郊外的屋村。以上種種原因,遂令崇正新村內人口由全盛時7000多人逐步下降到約3000人。

      曾經作育英才享負盛名的村內兩間小學“永安學校”和“崇正公立學校”,由高峰期每間800多學生的學校現在也停辦了。節假日間或返村探望長輩的客家後代,隨着時間的推移與週遭環境習慣的影響,講流利純正客家話的人也越來越少了。香港一座名正言順的客家村落正在式微,令人感嘆唏噓!
     
回顧香港元朗這座名正言順的客家村落“崇正新村”的歷史變化,真可謂神奇莫測。展望未來,這條典型的客家村落勢將更加本地化、城市化,時代的滾滾車輪,客家人將客往何地?家安何處?客家人真正的精神家園又會在哪裏?

 


路过

雷人

握手

鸡蛋
1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眷恋 2013-6-9 10:59
香港有好多客家人。。。
回复 杨寅 2013-6-24 19:10
难得有林小姐对客家人群居住了解得如此深,对客家民族精神和英雄有如此之广的了解,作为居住梅州本土的我真的是自感惭愧.学习.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会员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手机版|Archiver|梅州时空网 ( 粤ICP备09090531号-3 )

粤公网安备 44140302000008号

GMT+8, 2024-5-18 22:29

Powered by Discuz! X3.2

Copyright © 2008-2014 Design: 梅州时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