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登录
梅州时空 返回首页

天伯公的个人空间 http://www.mzsky.com/?2615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博客

俗语正解(38) “吹过”与可怜

已有 981 次阅读2013-7-10 14:47 |个人分类:客家俗语|系统分类:文学•艺术|


“吹过”与可怜

    俗语正解(38)

    ●丘桂贤

(2013年7月10日梅州日报)http://mzrb.meizhou.cn/data/20130710/html/9/content_8.html

    客家人的丧葬礼仪十分繁琐,祭奠的仪式隆重而又独特,保留了浓厚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客家俗语许多来源于丧葬礼仪,例如吹过、死套笛。

    吹过,可怜、凄惨之意。“吹过”原是客家地区丧葬风俗中的一部分。去世,客家人称为“过身”或“过世”,逝者灵堂设于围屋祠堂上厅,为凭吊逝者而设的吊唁活动有鸣锣、吹过与哭丧等部分。族人或亲朋好友前来吊唁,当其将走近大门时,立于祠堂大门的持锣者(小工)必须鸣响锣,鸣锣次数视来者性别而不同,男双女单,即告知厅内亲人:吊唁者至,吊唁者步入大门之时,厅内吹笛师傅吹起哀乐,为逝者“吹过”。“吹过”之音悲凄,催人泪下,伴随着的是哭丧者呼天抢地的哭声。凭吊者鞠躬、上香后礼毕。整个丧葬之俗较为复杂,“吹过”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逝者完葬之后尚有打喇钹花压煞等繁琐之佛事。

    铜鼓师傅——吹过。这一俗语描绘出沉闷锣声与悲哀笛音下的丧葬气氛,后来,人们便把可怜、凄惨的景况与“吹过”相提并论。现在“吹过”之俗几乎荡然无存,但它与当前的丧葬吹奏有很大的差别。吹过,客家方言中与之近义的词汇有:冤枉、罪过。也有学者认为“吹过”是“罪过”的音变结果。

    死套笛,意指生搬硬套,死板教条,不思变通。“吹过”使用的乐器俗称为“死笛”(喇叭,又称“唢呐”),因其所吹曲调死板,毫无变化,故称之“死套笛”。笛,客家方言读“tak”。

    例句:

    1、佢车速过快,摔断了手脚,头部亦受重伤,真系十分“吹过”。

    2、真真系“死套笛”,同样个应用题,换了一种问法就唔晓解!



路过

雷人

握手

鸡蛋

鲜花

发表评论 评论 (12 个评论)

回复 夜色光明 2013-7-10 15:07
有特色,学习了。
回复 荷池夜色 2013-7-10 15:13
精彩欣赏!祝福吉祥!
回复 天伯公 2013-7-10 15:18
夜色光明: 有特色,学习了。
谢谢支持.
回复 天伯公 2013-7-10 15:18
荷池夜色:
精彩欣赏!祝福吉祥!
谢谢你的支持.
回复 羊咩咩 2013-7-10 16:15
伯公,捱秋奔夜牙龈肿痛,睡目唔得,真真吹过
回复 天伯公 2013-7-10 16:28
羊咩咩: 伯公,捱秋奔夜牙龈肿痛,睡目唔得,真真吹过
咹吹过,贪食个结果..
回复 郑适 2013-7-10 17:09
回复 天伯公 2013-7-10 17:22
郑适:
谢谢关注
回复 顿悟 2013-7-14 21:57
看完“善松斋”君《青春岁月——山娃闯深圳(十九)大结局》。“有情人难成眷属”,善松斋“和玉的初恋以及和玉凄美的爱情故事”真系“吹过”(可怜、凄惨)。
回复 天伯公 2013-7-16 11:58
顿悟: 看完“善松斋”君《青春岁月——山娃闯深圳(十九)大结局》。“有情人难成眷属”,善松斋“和玉的初恋以及和玉凄美的爱情故事”真系“吹过”(可怜、凄惨)。
哦,我去看一下.
回复 罗金良 2013-8-4 21:32
客家有个吹笛的人,由于肺病造成气急原因,很久没有去吹笛了。一天有人问他的朋友,那个吹笛的人怎么样了?朋友说“不吹了”。那人大惊,说“想不到他死得这么早”。原来,客家话“不吹了”还有一层意思是“不在了”,就是死了的意思。借此与伯公聊聊。
回复 天伯公 2013-8-6 15:01
罗金良: 客家有个吹笛的人,由于肺病造成气急原因,很久没有去吹笛了。一天有人问他的朋友,那个吹笛的人怎么样了?朋友说“不吹了”。那人大惊,说“想不到他死得这么早 ...
"唔吹(在)欸".这是去逝的委婉说法.吹笛人,逝去了,从此亦唔吹了,呵呵.有意思.
回复 罗金良 2013-8-6 15:24
天伯公: "唔吹(在)欸".这是去逝的委婉说法.吹笛人,逝去了,从此亦唔吹了,呵呵.有意思.
谢谢回复。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会员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手机版|Archiver|梅州时空网 ( 粤ICP备09090531号-3 )

粤公网安备 44140302000008号

GMT+8, 2024-5-14 11:18

Powered by Discuz! X3.2

Copyright © 2008-2014 Design: 梅州时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