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登录
梅州时空 返回首页

xqxart的个人空间 http://www.mzsky.com/?227795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博客

熊启雄中国客家村居图亮相古都西安

已有 665 次阅读2013-10-30 14:19 |系统分类:文学•艺术|

http://www.mlywhj.com/show.asp?id=1470



中国客家村居图——熊启雄山水画展于10月30日11月3日在西安皇城美术馆举行,敬请光临!
地点:西安皇城美术馆(五路口十字向东100米路南)时间:2013年10月30日11月3日


中国客家村居图——熊启雄山水画展于10月30日10:00在西安皇城美术馆隆重开幕
发布时间:2013-10-30  浏览次数:73 次  来源:西安民乐园文化街国际中文网

     中国客家村居图——熊启雄山水画展于10月30日10:00在西安皇城美术馆隆重开幕。展览上有来自省内多位知名艺术家现场支持,以及多家新闻媒体。展出的《中国客家村居图》山水画长卷,高0.96米,长339米,画中表现了客家山村、客家民居、客家山水等。表现了客家地区的田园风光和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五大民居之一的客家民居建筑,熊启雄深入闽、粤、赣边区进行考察,绘制了这幅巨卷之作。



展览地点:西安皇城美术馆(五路口十字向东100米路南)

展览时间:2013年10月30日11月3日

     

    熊启雄,1942年生于广东梅县。1958年考入广州美术学院附中,1961至1966年在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学习,师从关山月、黎雄才、杨之光诸先生。并接受到清末探花商衍鎏太公,国学大师商承祚爷爷的教诲与熏陶。1968年至1992年在新疆工作,曾担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联委员、兵团美术家协会第一副主席、石河子分校校长。1986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1993年至2002年任嘉应学院美术系主任、教授。获国家教委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教师奖。主要作品:《中国客家村居图》巨幅长卷山水画及《客家墟日图》《我骑着马儿过草原》《家务事》《川流》等。出版有:《速写技法教程》,《熊启雄画集》、《熊启雄速写》、《中国美术家大系-熊启雄卷》等。


   《中国客家村居图》山水画长卷简介
     

      熊启雄《中国客家村居图》山水画长卷,高0.96米、长339米。作者以高超的艺术手法,将闽西、赣南、粤东边区客家人聚居地的古村落、古民居和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在画卷中一一展现出来。大手笔的艺术构思、大气磅礴的艺术构图,大空间的艺术形象,加上酣畅淋漓的笔墨技巧,造就画卷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这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次以民居、村落作为审美对象和表现对象的山水画巨著,是一件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历史价值的艺术佳作。


(一)
     《中国客家村居图》山水长卷,从表现的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三个大段落。即:“赣南卷”、“闽西卷”、“梅州卷”。


    “赣南卷”表现的范围,涵盖了江西省南部从井冈山到赣州市的瑞金、兴国、于都、宁都、会昌、“三南”及寻乌等县(市)。这一带,都是原来中国工农红军中央苏区。青山绿水间的古朴的客家古民居、古村落、古宗祠建筑,将随着历史的推移渐次显现出其历史和文化艺术价值。同时,作为革命旧址,必将成为中国革命历史文物而具有保护价值。赣南号称“客家人的摇篮”,而其建筑风格,则明显地受到徽派、浙派建筑的影响。


    “闽西卷”着重表现了福建省西部永定县、南靖县一带山区,客家人居住的土楼建筑、楼群村落等自然的、人文的景观。散布在这一地域上的一座座生土筑就的彷如城堡的、极具防御功能的方、圆型土楼建筑,因其独具强烈的地域特色,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举世瞩目的观赏和研究对象。在此长卷的画面中,对土楼群落和因内结构较有特色的土楼建筑,采用了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予以描绘。让人们既领略了这些客家民居的风采,又感受到了作者在表达过程中的艺术激情。


    “梅州卷”部分,篇幅较长,是长卷重点表现的部分。一开始就把客家人与山的联系“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的情愫,以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效果突现出来。而后,依次展现从一围龙到多层围龙的围龙屋形象。接着将梅县南口三村的围龙屋村落做了重点描绘。继而将兴宁、梅县、大埔、五华、丰顺、蕉岭、平远、梅江等县市区较有特色的古民居、名人故居、大型围寨等作了艺术的表现。着实地让观赏者领略到了梅州客家围龙屋的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围龙屋建筑在内方外圆的统一格局下,其形态还是变化多样的。在画卷中出现的围龙屋形象几乎没有完全重复的,而且都是充满生机的。


    被誉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之一的客家民居,其中梅州的围龙屋可谓是独具一格的民居建筑。它首先将宗祠与住宅合为一体,在房屋的中轴线上安排着方整的殿堂式厅堂建筑。两边对称排列横屋、后边用半圆形围屋拢住,屋前挖出半月形池塘接托,“内方外圆”!占据有利的良好的地势地理环境建造房屋、封围林茂盛、气流顺、水流畅。安居于此的客家人,代代相传,一住几百年!一代一代的子孙都传承着,保护和继续建设好祖宅的宜居环境的意念。这使得座座颇具规模、青瓦粉墙的民居,茂林拥蔟,山水相映,竹阴蕉影,果蔬园篱,参差相宜,炊烟袅袅,一派生机勃勃的田庄气象。渗透着说不尽、道不完的天人合一、阴阳相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精神的深长内涵!


(二)


    《中国客家村居图》山水长卷,具有其鲜明的艺术特色。


    首先,熊启雄在长卷的创作过程中,创造出一种根植于传统中国画基础之上的现代村居山水画长卷的表现形式。他深入地研究了如五代董源《潇湘图》、《夏山图》;赵干《江行初雪图》;宋代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夏圭《溪山清远图》、赵芾《江山万里图》;王诜《渔村小雪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元代黄公望《富村山居图》;清代石涛《搜尽奇峰图卷》等古代优秀山水画长卷。更深入研究了乃师关山月、黎雄才先生所创作的诸多长卷山水画佳作。他发现迄今为止,极少有以乡村民居为表现对象的画卷。多少秦宫汉阙、唐殿宋城,随着时间历史的推移,渐次湮没无存。唯一“被图可鉴”的,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长卷,让现代人犹可一窥千年前宋代城乡街道民居真实、具体的景象。客家人这一汉族民系,在辗转迁徙过程中,一直传承着中原中华文明传统的文脉。那些独具特色的客家古民居、古村落更是传统文化文脉的载体。可以说,那些客家古宗祠、古民居、古村落都是一本一本厚重的历史书。


    以古民居、古村落为长卷山水画的表现主体,是《中国客家村居图》的第一大艺术特色。这是对传统山水画长卷表现题材上的一个大突破!古色古香的民居、村落与自然山川融为一体组成了诗意浓郁,引人遐思的田园风光意境。将之创作成艺术形象展现在画卷中,让人感受到一股亲切、温馨、浓郁的故乡情怀,使长卷增添了吸引人的艺术魅力。


    在表现手法上,长卷采用了源于生活的写实风格。传承了岭南山水画大师关山月、黎雄才上追宋元、面向生活的创作理念和表现技法。闽粤赣边区的崇山峻岭、丘陵盆地、长年生长着葱郁的林木、飘移着润湿的云气,最适宜采用“小青绿”山水的表现技法;将线条规整、黑白对比强烈的民居形象置放于绿树掩映、云气飘移的山林田野中,赋以丰富的对比变化。再加上作者有深厚的艺术功力,用挥洒自如的笔墨技巧加以表达,使观赏者感到赏心悦目、这亦是长卷的另一大艺术特色。


   《中国客家村居图》的又一大艺术特色是在构图的处理上,大胆突破长卷山水画的传统手法。在占有大量的、充分的创作素材的基础上,在构思构图时,进行重新组合再创作。将远、中、近景的山林景物和民居的特写进行大胆的交叉穿插、排比组合;从不同的视距、不同的角度、去描绘典型民居的形象。其间,再利用云气、丛林、大树木等进行间隔、串联,巧妙过渡,使整个画卷既具有大气磅礴的气势,又有整卷一气呵成的感觉。同时,精心组织景物之间的疏与密的对比,虚与实的对比、轻与重的对比、粗与细的对比、以及刚与柔的对比等等复杂的艺术处理,极大地丰富了画面的视觉效果,增强了对读者的视觉吸引力。


(三)


    千百年来,在闽粤赣边区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孕育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士、农、工、商、科技、军事、文艺人才。在中国近现代史中,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从中国共产党建立红色中央苏区到抗日战争乃至新中国成立。在一次又一次的历史变革大潮中,无数的客家精英、壮士、勇立潮头,造就了无数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英雄业绩!由是,在这片过去被称之为穷乡僻壤的山区,遍布着许多名人故居、革命历史旧址等等。于是,又有了“人文秀区”之誉。寻根问底,便找到这些民居里来了。客家民居、朴素、环保、造型独特而传承一脉,充满智慧和神秘感。在这些古老的民居里,深藏着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人文密码。这些深层次的内涵,激发了熊启雄的强烈的创作表现欲望。也使得他在追索、创作过程中,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创作激情,保持着一种坚定的意志和毅力,不辞劳苦去实践着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屋)的古训。虽然年过花甲,依然踏遍客家地区的青山绿水。去寻找,去挖掘在这些山村中,老民居里所深藏着的自然的,人文的美。又依然锲而不舍,默默地孜孜以求地去完成《中国客家村居图》这一长达339米的稀世长卷的创作。熊启雄出生于梅州山区 ,少小即离别客家山乡,从走进美术学府求学的“十年寒窗”,到远去西域瀚海工作20多年后返梅执教。从花甲至古稀的“十年磨一剑”的创作经历,又岂是一种机缘的巧合?是故乡情结使然!


路过

雷人

握手

鸡蛋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会员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手机版|Archiver|梅州时空网 ( 粤ICP备09090531号-3 )

粤公网安备 44140302000008号

GMT+8, 2024-5-30 20:04

Powered by Discuz! X3.2

Copyright © 2008-2014 Design: 梅州时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