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登录
梅州时空 返回首页

罗金良的个人空间 http://www.mzsky.com/?21323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博客

天啊!梅州有两个“人境庐”?

已有 2147 次阅读2016-6-23 23:00 |个人分类:时评|系统分类:思想•时评| 人境庐, 梅州



天啊!梅州有两个“人境庐”?

2016-06-23 罗金良 罗氏金玉良言

大家都知道“人境庐”是公众号 罗氏金玉良言开通,加我!

清末爱国诗人黄遵宪先生的故居,坐落在广东梅州市梅州城区东郊周溪畔。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大埔县湖寮镇双坑村,也有个颇有历史的“人境庐”(有图为证)。


其实,老早就想写除黄遵宪先生外的另一个“人境庐”的文章了,我和肖根平主任在10多年前就专程赶到双坑村探究大埔的“人境庐”,只是由于看到的“人境庐”只是一个较为破败的老土屋,除了“人境庐”三个字有着深厚历史外,这个用土木垒起来的农家屋几乎和村子里的其他建筑没有什么不同,更无法与黄遵宪先生的“人境庐”相比,就没有动笔去写,更由于当时的报社领导认为没有必要去发表这样的一篇文章,一堆资料也就一直闲置在书柜里。今天有空,也就搞个闲话“双坑人境庐”吧,虽然掌握的史料比较少,一些说法也不一定准确,特别是现今离当时采访时间也较长,一些访问已经记不太清,但希望抛砖引玉,让更多知情人为我们一解“双坑人境庐”之谜,也希望有识之人或有关部门能够重视这一宝贵文物古迹。

大埔双坑的“人境庐”和何如璋先生有很大关系(何如璋于咸丰十一年1861中举,同治七年1868中进士,并被选为庶吉士,散馆后授职翰林院编修)。大家知道,何如璋先生是黄遵宪广义上的老师,2002年出版的《黄遵宪师友记》就有提到。有记载,1878年清政府向日本派出以广东人何如璋为公使的外交使团(这是中日关系史上的第一次,何如璋是中国首任驻日公使),随行的就有参赞黄遵宪以及沈文荧二人。


以何如璋先生为首的使团此后驻日四年有余,他们悉心查访日本的民情政俗,深入考察日本明治维新,力倡容纳西方科学思想以改造中国传统文化和改变封建专制,渴求强国之道。他们笃邦交,争国权,为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和两国人民的友谊所绘写的多彩篇章,直至百年后的今天仍被世人称道。后来,被称为“中国近代卓越外交家、启蒙思想家、改革家、著名爱国诗人”的黄遵宪先生撰写了著名的《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人境庐诗草》等。


1884年春,黄遵宪先生在梅州亲自设计建造“人境庐”(“人境庐”牌匾为日本书法家大域成濑温所书),取意于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暄”的名句,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人境庐”建筑精巧,布局合理,里面有会客厅、书房、卧室、藏书室、无壁楼、五步楼、十步阁、息亭、花坛、假山等,藏书室内有黄遵宪的各种著作和读过的书共8000多册。1980年,政府拨出专款,并得到香港嘉应商会大力资助,进行全面修复,1985年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93年,在梅州的另一端大埔县双坑村,也可能因为梅城黄遵宪先生的“人境庐”缘故,或者其他原因,据说是何如璋先生的大儿子何其楚,在老家双坑村建了个“人境庐”,建筑面积280多平方米,房屋坐西向东,恰处于大埔县双坑村田心之中。旧为私塾书斋的“日新书屋”和“耕经别墅”,与祖居“大史第”(茂塘公祠)和故居“人境庐”“通奉第”“宫詹第”呈“器”字形有序排列。据何如璋在大埔的两个孙子何欢言和何恒封亲口说,他家的“人境庐”牌匾也是日本人写的,但已经无法考证是否也同为大域成濑温所书,和黄遵宪先生的“人境庐”不同的是,“人”字右边的“捺”上有三撇,而且也是当时何如璋先生出使日本时带回来的。据说这个“人境庐”当时兴建,确有仿黄遵宪先生的“人境庐”之意,只是由于资金不足,也没有什么独特设计,建成了农村土屋,以前为何如璋先生另一个直系后辈何克慎先生居住。


当时已经70多岁的何欢言和何恒封对笔者说得最多的是他们的爷爷何如璋先生。“宿茂塘,读书屋,牛角挂书,牧童耕经入朝堂。”老人们向我们讲述了何如璋先生幼时“牛角上挂书读书”的故事:据说何如平日13岁时,因家贫辍学,便牛角挂书牡读,其姑父名宿陈芙初,嘉其志,诏令从学,咸丰六年(1856年)十九岁成为县学生员,1861年24岁中举人,1868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为编修。光绪二年(1876年),何如璋授二品顶戴,衔授命出使日本,于次年十一月下旬出国,驻日四年半。何如璋的儿子何士果也中了进士,不少宗亲提议在当时茶阳县城建石牌坊以示荣耀,但何氏父子谦恭为怀,淡泊名利,不同意建石牌坊,故此“父子进士”鲜为人知。



据说何如璋先生有10个孙子。一些亲属后辈返回住在大埔双坑老家,是因为何如璋先生的元配夫人杨金一直住在双坑村,也有一些亲属后辈是何如璋先生带回双坑村居住的。后来随着时势发展,一些后辈又走向海外经商或居住。

当时我们看到双坑村的“人境庐”非常荒芜破败,没有人居住。何欢言和何恒封他们居住的地方是被称为“茂塘公祠”的世德堂,据说是由何如璋先生的一个夫人茂德婆在清嘉庆10年时兴建的,距今有200多年历史。我们还看见“人境庐”不远处有何如璋行宫“通奉第”,是光绪二年(1876年),清廷诰授何如璋为“通奉大夫”,故特建此第。


何欢言和何恒封老人给我们拿出了《何如璋传》和《何如璋专辑》,说了何如璋先生当时任福州船政大臣时在马江战役后被撤职的事,说是被“冤枉的”,后人和一些史学家一直在为此“平反”。老人们给我们看了很多相关史料和一些文物,还特意给我们看了他们保留的非常珍贵的“圣旨”,“圣旨”摊开来有几尺长,上面可清晰地看到“同治”等字样,这和电视上演戏用的“圣旨”有关较大差别。


老人说这是祖上传下来的,因为年久且未保管不好,“圣旨”已经出现溃烂。他们非常希望政府或有关部门能够关注“何如璋故居”,以及收藏这些保留下来的文物,可以为相关人士或专家了解和研究大埔文化史、客家人物史乃至中国近代史提供更多的史料,也可和双坑村的其他古建筑和历史名人串联起来,作为一个乡村旅游景点进行建设。


最为可惜的是,至今我们还没有重新回到双坑村再看一下“人境庐”,也许现在又有新的变化。


备注:文中“人境庐”照片均为双坑村“人境庐”照片。

(撰文:罗金良;摄影:肖根平)


罗金良(梅州日报社总经理,高级政工师),曾任梅州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先后获得梅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被梅州市委、市政府评为首届梅州市优秀记者。出版个人专著《新闻聚焦》,编辑多本书籍。发表上百万字作品,有50篇作品获国、省、市级一二三等奖。作品刊登《人民日报》、《诗刊》、《梅州日报》、《香港时报》、《欧洲时报》、《广州日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报刊杂志


扫码关注“罗氏金玉良言”





路过

雷人

握手

鸡蛋

鲜花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张维耿 2016-6-25 16:41
金良兄为文介绍了另一个大埔县双坑村的人境庐,很有历史文物价值。不知大埔县的文物部门有无将其列入重点保护单位呢?
回复 罗金良 2016-6-26 15:28
谢谢张老,听说正在申报。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会员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手机版|Archiver|梅州时空网 ( 粤ICP备09090531号-3 )

粤公网安备 44140302000008号

GMT+8, 2024-5-6 00:37

Powered by Discuz! X3.2

Copyright © 2008-2014 Design: 梅州时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