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登录
梅州时空 返回首页

张维耿的个人空间 http://www.mzsky.com/?20333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博客

客家民系源流一议

热度 2已有 1782 次阅读2013-7-24 08:38 |个人分类:客家文史|系统分类:文学•艺术

                                                             客家民系源流一议

    有人在博文评论中提到,客家人大部分是当地土著,小部分是中原迁移过来的汉人。这种看法早已有之。曾有学者提出:“客家共同体,是南迁的中原人与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古越族遗民混化以后产生的共同体,其主体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数流落于这一地区的中原人。”其论据是秦汉以后,在今客家地区居住的畲瑶等少数民族不在少数,因封建朝廷的歧视和镇压,被迫改变族属,认同了客家共同体。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有位祖籍梅县的澳大利亚人类学者梁先生前来中大访问,也谈到客家人就是畲族,理由是现在闽北的畲族讲的是客家话,唱的是客家山歌。

    在闽粤赣边,隋唐之前确是古越族主要为畲瑶二族居住之地。梅县有畲坑、瑶上二镇,即是原畲族、瑶族的聚居地。巫排,新塘排,梨乡排,官塘排,高圳排,丘屋排,只塘排,竹子排,桐子排以及瑶美、瑶尾、瑶福等地名,应是原瑶族村寨沿用下来的名称,而留畲、银畲、留禾畲、双螺畲、三家畲、罗角畲、高畲坑、嶂畲坑、竹畲、荷畲则是原畲族居地的名称。那么,后来这些少数民族到哪里去了呢?《客都梅州》14页提到,宋神宗时梅州的畲族有4600多户人口,到了元代,畲族人民忍受不了蒙古人的残酷统治,举行大规模的反元大起义,起义失败后遭到了镇压。粤东的“镇平(今蕉岭)”、“平远”,闽西的“武平”,赣南的“安远”,这几个县名都多少留下了统治者武力镇压、平定、安抚少数民族的印记。就梅州来说,各地畲民起义后几乎被杀光,有的迁移到了福建一带,只有少数躲到丰顺凤坪的深山里。有的畲民为了生存,不排除融入客家民系。这样看来,客家人主体为原少数民族居民的说法,就很难成立了。

    早在清末和民国初年,就有人提出客家人是少数民族,并在“客”字左边加个“”旁。章炳麟先生在《新方言》的《岭外三州语》一卷中,用了大量事实说明客家方言与中原古音古义的关系,论证客家人是中原汉族的移民。有些语言学者研究了客家方言中的少数民族语言借词,只举出“阿姆”、“干蚍”、“寮”、“(咬的意思)”等有限的几个。若果客家人的主体是古越族,应当是客家话里保留相当多的少数民族语词,怎么可能只是那么几个呢?。

    从语言的角度来看,客家话保留了较多的汉语古音古词。音韵学家一般认为,古无轻唇音。也就是说,上古汉语里有重唇音(即双唇音b,p,m),没有轻唇音(即唇齿音f),轻唇音是后来从一部分上唇音变化而来的。这一变化可以从梅县话的一些字音中看到,如“粪,斧,腹,沸,冯;辅,肥,符,吠,缝”这些普通话声母读轻唇音f的字,梅县话都还读重唇音,前面六个字读b,后面六个字读p。“飞,分,放,粉”这些字在梅县话双音词中读轻唇音f,而单音词口语仍读重唇音b,p。如“飞机”、“飞行”的“飞”读fi1,而口语单说“飞”则读bi1;“分配”、“秋分”的“分”读fun1,而口语“分东西”、“分身家”的“分”则读bun1;“解放”、“开放”的“放”读fong4,而单说“放”或口语“放糖”、“放盐”的“放”则读biong4;“粉刷”、“米粉”的“粉”读fun3,而口语“粉松”的“粉”则读pun3。音韵学家还认为,古无舌上音,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上古汉语没有普通话zh,ch,sh这套声母,这套声母是由舌尖音d,t演变而来的。梅县话里也可以看到这一演变的痕迹。普通话声母为zh,ch,sh的字,梅县话都读z,c,s,但其中有些字口语仍有读d,t的。如“中心”的“中”书面语读zung1,但口语说“企啊中心去(站到中间去)”,句中“中心”说成dung4xim1。又如“知道”的“知”书面语说zi1,但口语说“知么(知道吗)”,“知唔知(知道不知道)”,“知”仍读di1。客家话话还保留了不少的古语词。如祖先留下来用于祭祀的田产,梅县话叫“尝”,这个词由先秦冬秋二季祭祀的散名“”、“”组合而成,泛指一年四季的祭祀活动。客家话用其转义,特指用于祭祀的祖产。生火用的木柴,梅县话叫“樵”;“砍柴”说“倒樵,“烧柴”叫“烧樵”。“樵”这个词就来自古语。客家话把“锅”叫“镬vog6头”。这个“镬”亦保留了古语的原义。古代“锅”、“鼎”分开,“有足曰鼎,无足曰锅。”客家话的“镬头”正是那种没有脚的炊具。客家话保留的古语词还可以举出不少。如“脸”说成“面”,“绳”说成“索”,“睡”说成“眠”,“找”说成“寻”,“怕”说成“惊”,“走”说成“行”等。日文把 “吃早饭,吃午饭,吃晚饭”写成“朝食,昼食,夕食”,客家话分别说成“食朝,食昼,食夜”,十分相似。这是因为在我国唐代,日本人借用汉字书写日本话,日文的“朝食,昼食,夕食”,词序倒过来成了“食朝,食昼,食夕”,正是唐代那时的中原口语。客家话说的“食朝,食昼”原原本本地保留了唐代口语,而“食夜”则是由后来“夕”发展为“夜”变化而来的。河南信阳有个名胜叫“鸡公山”。地名具有更多的保守性质,可见中原地方老早就有“鸡公”的叫法。客家人的先祖在中原一带,客家话把“公鸡”叫“鸡公”,也正是保留了先祖的口语。至于“公鸡”的叫法,倒是北方方言因言语变迁到後来才产生的。

    由此可见,我们只要更多地从语言的角度来观察,客家民系的主体应是南迁的汉族。宋代以后,大量迁入闽粤赣边的汉人与当地少数民族长期交往和相互融合,而因汉族人数众多,文化先进,处于强势地位,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南迁汉人必然成为主体。以南迁汉族为主体,与当地少数民族融合,最后形成了新的客家民系,而同步形成的客家话也应是以南迁汉人的中原话为主体,与当地少数民族语言融合而成的一种新的汉语方言。

江西赣县客家宗祠

福建宁化石壁客家祖地

 
 

梅县丙村仁厚温公祠


路过

雷人

握手

鸡蛋

鲜花

发表评论 评论 (14 个评论)

回复 夜色光明 2013-7-25 10:19
很有学问
回复 张维耿 2013-7-25 10:58
夜色光明: 很有学问
谢谢!不敢当。
回复 也曾怀旧 2013-7-25 13:26
张老的此篇博文是近来甚罕见的客家文化强文,虽短却精,从客家人的历史、地名学、语言学等综合阐释论证了客家民系源流的某些岐议问题,非常值得学习;期待张老分享更多的精彩,顺颂夏祺
回复 客家歌哥 2013-7-25 15:25
这样的文章应该多多宣传
回复 张维耿 2013-7-25 15:42
也曾怀旧: 张老的此篇博文是近来甚罕见的客家文化强文,虽短却精,从客家人的历史、地名学、语言学等综合阐释论证了客家民系源流的某些岐议问题,非常值得学习;期待张老分 ...
谢谢!
回复 张维耿 2013-7-25 15:43
客家歌哥: 这样的文章应该多多宣传
谢谢!
回复 也曾怀旧 2013-7-25 18:27
不知张老是否愿意把此篇博文发在客家文化版,这对网友认识客家人和客家文化具有很大的意义
回复 顿悟 2013-7-25 21:00
“梅县有畲坑、瑶上二镇,即是原畲族、瑶族的聚居地”。现在是否还有畲族、瑶族土著人留存?或许早已“客家化”了。
回复 张维耿 2013-7-25 21:42
顿悟: “梅县有畲坑、瑶上二镇,即是原畲族、瑶族的聚居地”。现在是否还有畲族、瑶族土著人留存?或许早已“客家化”了。 ...
畲坑、瑶族原为畲、瑶居地。现住民均为汉族,不排除有原土著融合到客家人中来。
回复 张维耿 2013-7-25 21:43
也曾怀旧: 不知张老是否愿意把此篇博文发在客家文化版,这对网友认识客家人和客家文化具有很大的意义
同意在客家文化版发表。
回复 天伯公 2013-7-26 16:24
张老这篇博文说明客家是融合的.究竟汉多还是南方民族成份多,是难界定的.因为迁来梅州的,都是赣闽之人为主,这部分人确实无法断定是中原移民.
不管如何,我们的族普追溯到客家祖地赣就算不错了
回复 张维耿 2013-7-26 17:00
天伯公: 张老这篇博文说明客家是融合的.究竟汉多还是南方民族成份多,是难界定的.因为迁来梅州的,都是赣闽之人为主,这部分人确实无法断定是中原移民.
不管如何,我们的族普追溯到客家祖地赣就算不错了
确是如此,我们的族普追溯到客家祖地赣南就不错了,再往上追溯有不少是附会的。但是,从语言的角度来考察,我以为,客家民系还是以南迁的汉人为主体,融合了闽粤赣边的少数民族形成的。
回复 行走天下 2013-7-28 10:40
张老师真个是做学问的人,分析得很到位。
回复 张维耿 2013-7-28 15:39
行走天下: 张老师真个是做学问的人,分析得很到位。
小弟在此谢谢了。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会员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手机版|Archiver|梅州时空网 ( 粤ICP备09090531号-3 )

粤公网安备 44140302000008号

GMT+8, 2024-5-16 00:15

Powered by Discuz! X3.2

Copyright © 2008-2014 Design: 梅州时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