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登录
梅州时空 返回首页

明也的个人空间 http://www.mzsky.com/?16806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博客

八年学佛心得

已有 959 次阅读2012-11-22 21:48 |系统分类:情感•心情

八年佛学院学习心得报告

 

(9月7日  下)

 

    日月如梭,时光荏苒。一晃八年佛学院生活即将结束。回忆临来学院之前,剃度恩师教诫说:你到佛学院之后,一方面认真学习,一方面用心护持常住。除此之外,其余的事情不要管,不到五年不允许回来。回想往事,犹如昨日。八年多来,佛学院、常住给我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成长空间。特别是和尚的厚爱及修学理念,让我倍感受益,可以说是恩重如山。临毕业之时,感恩之心难以言表,仅在寸巾之地,略书汇报。

 

一、学习传统文化,丰富生命涵养

    传统文化,是中华人民智慧的结晶,民族发展生存的根基,是中华民族经数千年,遭受苦难却仍坚强挺立的根源所在。

    我有幸在和尚的深远智慧指导之下,幼小清净之时,便开始背诵三大主流文化之一——儒学的经典《四书》。虽然不懂内容,但已经在心灵深处埋下了传统文化的种子。我从那时开始,就仰慕古代先贤的品德与智慧。古人言:“半部论语治天下。”我曾思考,为什么半部论语能治理天下?抱着似懂非懂的心情,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由于还不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因此,无法在心中建立位置,尽管和尚认可、赞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我却始终难以找到感觉。在上课的时候,也听到一些老师批评儒家思想。因我有和尚的教诲在心中,不敢随言评价,始终保持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后来有幸接触到弘扬传统文化的一些老师,在他们的教导下,才正面理解了传统思想文化,从而扭转了对传统文化“古板、封建、落后”的认识。

    传统文化当中的仁爱、孝悌思想,是区分野蛮民族和文明民族的标志,畜生与人类的界限。记得和尚曾经讲过:“出家人如果不懂传统文化,就不能称之为有学问的出家人。”是啊,连民族文化都不知,文化涵养、人文素质都不具备,当然不能称之为优秀僧人。外国受宗教文化影响,没有尊卑、辈份之分。父母打儿子,儿子可以到法院告父母。因为他们都是上帝的儿子,父母与儿子是平等的。只要不犯法律,便可以随心所欲。民主、自由、平等,最终导致出门要带枪,人与人之间没有安全感、人情味。而中国却不同,讲孝悌、仁爱,提倡尊老爱幼、谦和、淡泊。儒家的这些思想,下至个人修身齐心,上达治国平天下,是一种积极而有效的人生智慧。而许多人由于不学无知,误解了传统文化,将之扣上奴才思想的帽子,真是令人可笑、可悲。难道自己不会老吗?难道愿意自己老的时候被弃之不理,不被尊重吗?

    有一天孔子的学生问孔鲤,说:您父亲(孔子)是否有私底下教您什么?孔鲤想了一会儿,回答说:没有。如果有的话,就只有这两件事情:有一天,自己从一位老人家面前过,不行礼,自己的父亲(孔子)就将他叫过来,教诫说:不学礼,不能立足于社会。又有一次,又从一位老人家面前过,自己的父亲(孔子)又把他叫过来,教诫说:不学诗,不懂得学话。我觉得自己也是如此,既不懂礼,又不懂学话,但庆幸自己遇到传统文化,有效学古人风范的志向。有一次,我回广东看病,某天,几位领导来小庙参观,当时师公出门不在庙里,就打电话回来,叫我陪同,我也知道自己才疏学浅,只是庆幸至少懂得传统礼仪,不会犯一些常犯的礼节错误,便怀着谨慎小心的态度前往接待。这几位领导都不是佛教徒。见面之后,我以传统文化的礼节相待,带他们参观了寺庙。参观完之后,他们问我一些问题,我就用论语回答他们。出山门时,一位领导对下面人说:“他们才真正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临走时还合掌感谢。过了几天之后,一位参观领导对师公说,那天我给他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传统文化,是人们必备的涵养素质。懂得传统文化,会使人在应对进退、待人接物时举止得当,给对方留下良好印象;反之,假如不懂传统文化,在有涵养人面前,很难让对方认可、尊敬。尤其在现代社会这个交际频繁的时代,不懂礼,有可能犯一些常规错误,给别人留下不好印象,影响个人前途或整体形象,自己还不知道。

 

二、八年学院生活,三种心灵感悟

    太虚大师改革僧制,创建佛学院。之后,佛学院在中国佛教当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价值与意义。福建佛学院在和尚的引导下,将信仰与学教紧密结合,也就是将课堂上的高深理论落实在日常生活中,以生活当中的境界来磨练内心,体会佛法。这种教育理念,避免了功利式、学校式教育的弊端,能使学僧具备全面的素质。

    古人十年寒窗苦读,为的是获得满腹经纶、才华,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圣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比自己,高不成、低不就,仅仅认识“修学”二字的内涵,转化一点世俗心态,真是惭愧无比,我一直在问自己,八年当中,究竟学到了什么?

    中专班时,幼稚单纯。在法师甲、法师乙的生命教育下,自己学会发心,对境练心。有一次,在行堂时,丙师不配合,当时就能认识到是自己的原因,还感谢他让我看到自己的烦恼,进一步感谢佛菩萨。虽然不懂高深的道理,但在日常生活中能实践,跟随着师长,从点滴做起。从那时起,就建立了修学的基本概念。后来,当侍者亲近和尚,和尚让我背诵四书。这些生命的教育就如同我成长中的光明,使我避免了人生路上很多迷茫与徘徊。

    大专班时,由于自己没有认识个人主义的修学过患,放弃了师长、同行,逐渐变得不合群,古怪、孤僻,修学越来越苦,路越走越窄。此时又承蒙和尚的引导,将我调回佛学院宿舍,跟同学一起住,让我有机会反省、改过。那时,再一次寻问自己的求学目标、出家目的,回忆母亲送我出家时的谆谆教诲,慢慢改变了内心,从观功念恩、点滴善行开始,不断培福,发心服务大家,渐渐打开心胸格局,体会到:为别人付出才是生命的意义。如果只管自己,不顾团体,我执不断增长,心胸就越来越狭,路越走越窄,痛苦就越多。相反,帮助别人,就能使自己快乐,路越来越宽,心胸越来越大,福报智慧就随之增加。就如入行论讲:所有的快乐,都从利他生;所有的痛苦,都从自利生。

    师资班时,承蒙和尚的厚爱,让我承担执事,在云水堂学习、锻炼,因为我的愚昧无知,做了一些让别人不能理解的事,忘记了根本因、圆满因,忘记了和尚最初的用意。那时,一边是身体疾病的折磨,一边是环境的压力,让我难以面对。众多法师常以讨厌、驱赶的眼光对着我,常常在班上说:“不想做和尚可以走。”那是我有生之年第一次被别人如此对待。但古人云:行有不达,反求诸己。我努力反省,在别人的帮助下,一边调整身体,一边继续学习,心中始终不忘母亲的谆谆教诲,不断告诉自己,要效学古今圣贤,在困难当中成长,要明白:安逸的环境无法塑造出时代的伟人。我把所有的境界都当作考验,屡败屡战。当被别人批评的时候,想到一定要超越自我,如果一打就死,太没用了。有一次,一位法师中午过堂来晚了,还责备我,我本不想起来为他打饭菜,后来念头一转,要超越自我,不要被困境打败,就起来为他打饭菜,勉强面对他。经过一年不断努力,终于改变了众多法师对我的看法。当大家讨厌、驱赶的目光,转为主动关心、调柔问候的目光时,我知道终于突破了自己。这期间内心有多少难言苦水,有多少不为人知的心酸!今天,能有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意志,谦虚厚道的为人之道,难忍能忍、创造化解矛盾环境的力量,完全归功于他们,我真正感谢他们磨练了我!此谓是:是名山宝刹,何愁火洗尘封,重光终有日。

    八年学院,三个阶段,我将之分为少年、青年、中年。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认识与提高,所谓“后后胜于前前”。有了前面的基础,后面便看得更高,走得更远。几年之后,自己又会不满足于现在,希求更高的进步。

 

三、和尚理念,等同命根

    朴老曾赞叹和尚说:律己其志刚,接物其气柔,学修不出门,声教及遐陬。如何办道场,傥于此中求。和尚是我效学的榜样,成就的标准。和尚的人生智慧与广大悲愿,使所有末法芸芸众生找到了光明与希望。

    观察众多佛学院理念,不难发现,和尚提倡的“丛林学院化,学院丛林化,修学一体化,管理科学化”的四化理念,“志、道、德、才、学”的僧才培养“五字方针”和“恭敬三宗,尊师重道,防护大根,修改习气,培养信心,积极耐劳,刻苦修学,树立正见,解行相应,清净和合”的十条具体要求,具有权威性、概括性。记得2005年毕业典礼上,和尚说:“是人才不一定是僧才,是僧才有可能是人才。”由此可知,僧才与人才有一定的差别。和尚提倡的理念,以道德为首要,谋生才智、学识为辅助,无论是佛门还是社会,都可以利用采纳。

    和尚将佛教诠释为“信仰为根本,解脱为目的,教育为中心,文化为纽带”的宗教,让学僧始终不忘终极目标和实际目标。从和尚的身上可以让后学感受到释迦牟尼佛无穷无尽的功德。在佛门人眼里,和尚是德高望重的高僧;在学者眼里,和尚是博览群书、学识渊博的儒僧;在管理者眼里,和尚是才智双谋、领导有方的管理者……和尚有无穷无尽的功德,让我去效学、去挖掘。

    每天药石后,我都会到外面散步。一跨出三摩地大门,就见一位七十多岁热情而朴素的做生意老婆婆。每次走到她面前时,她都会请我吃枇杷。我留心观察,发现她对每一位出家人都很主动热情。更特别的是,她每天都显得很欢喜。有一天,我请教法师丁说:为什么那个做生意的老婆婆会活得那么热情、有光明?法师丁说:她能看到所有赚的钱啊。我常常对比自己,为什么没有老婆婆那样积极、主动、热情、谦虚、内心充满光明和希望?有时候,看到她请别人吃枇杷,有的人也不理她,我内心就问自己,究竟什么力量推动着她呢?更让我感动的是:有时候到村落散步,她在田里干活,很远就会问候我:吃饭了吗?太阳这么大,赶紧回去!她连普通话都讲不好,却这样有勇气面对别人,真的佩服她!看到和尚的《珍惜出家暇满身,做人天师表》那篇文章之后,深刻体会到福报不够,就发心每天出坡干活,早餐后主动去拔草。拔完草之后那一刻,才体会到发心的内涵,原来发心后必须造业,借由身体的运作才能带动内心的光明与希望,事情做完之后,会有一种成就感。做事,一方面培养了积极忍劳、刻苦修学的精神,一方面积集了继续修学的资粮。

    其次就是整体理念,从看了博客之后,对这点十分重视,时常把自己与团体结合。每一件事,都会从整体、总别去看待。比如自己要下山买东西,会交待同学帮忙打板,大寮少煮一份饭等。尽管这是一些小事,如果不去交待,就会影响整个常住的运作。最近,常住请了一位厨师,自这个厨师来了之后,许多同学都有不满情绪。原因是他犯了一些基本错误。饭菜可不可口,那是技术的问题,不能评论。而他是不会炒菜,有些菜应该给一点水煮熟,有些菜不能前一天烫好,应放在第二天中午炒等等,由于诸多问题,最终导致早上、晚上都得吃剩饭剩菜。比如早上稀饭煮多了,剩下的打起来,晚上煮稀饭又倒下去,大家晚上只能又吃剩饭。晚上的剩饭,又放在冰箱里,第二天让大家接着吃剩饭。我的胃不好,一看到剩饭剩菜,就吃得很少,有时候真想提出来。但想到这是自己的问题,而不是整体的问题,大家都能忍,为何自己不能忍?大家都能吃,为什么自己不能吃?是我选择了这里当修学道场,不是别人请我,而是自己来的。永远记得和尚那句话:“和尚觉得不需要这么做,是不是常住也不需要这么做呢?”每次碰到实际上的问题,就会调整心态服从整体,从别的角度上去思考,不犯“我是人,人是我”个人主义。

    第三是“共住、共学、共事”的大乘修学方式。我跟许多出家人一样,一想到修行、学习,就呈现出个人应该如何如何,造成远离师友,不营造共住的恶因,最后,住的缘没有,学习就免谈了。和尚也曾经讲:“现代弘法,靠一个人的修学,是不能产生大的影响力的,唯有僧团才有办法影响社会,起到一定作用。”我也走过这方面的弯路,所以就在这点上特别注意。有一天,几位法师从广化寺骑着自行车到南少林,药石后,法师和许多同学在院子里互动交流。药石回来时,看到大家在聊,我内心就挣扎,是跟大家互动呢,还是去散步呢?自己胃不好,饭后站在那里不动,会有点不舒服。最后,还是决定去散步。一路不断思维和尚的理念,走到三摩地门口,突然转回来,想着要与大家互动,心想着过去弯路的痛苦,想着大家又不是常来,机会难得。但回来之后,大家已经散开了,当时就很后悔。从此以后,无论是碰到法师丙、法师,都会放弃个人的苦乐,跟着法师,营造大乘修学的因。

    每天读和尚的博客文章,如饮甘露,醍醐灌顶。同时,也感觉到自己的渺小,与和尚相比有很大距离。博客文集是了解和尚理念的线索,是和尚智慧的结晶,是和尚悲愿的体现,想修学成就的人必读、必修法类。唯有靠和尚的这个理念,才能有所提升。我之所以不愿意离开僧团,也就是因为有和尚的理念存在,因为有一群优秀的同行。唯有和尚与他们才能将自己带上成就之道、菩提之道。

 

四、学修点滴,仅是开始

    在佛学院最后三年的学习时间里,自己理清了大乘学修方式,认识了学修的正确与错误标准,建立了道业、学业、事业综合性努力目标,培养了背书、练书法、拜佛的好习惯。

    过好每一天,就是过好这一生。除了整体修学时间,我会利用早殿后十分钟背书,午饭半小时写毛笔字,晚殿后半个小时拜佛。不到二个月,《大学》背完了;八个月,基本笔画写完了;半年,拜佛习惯培养起了。曾感叹:如果前五年能这样努力,四书五经也背完了,书法也练成就了,浪费了太多时间了,可惜啊!和尚讲过:“如果不能随众坚持,不可能有成就。很大的考验,是在时间上,也就是恒心。”我认为,修学是长期性的,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曝十寒。要学习乌龟精神,不要学习兔子精神。或许成就就这么容易,也许成就就这么困难。

    每次见到法师,都很乐意亲近他,请教他。他为人谦虚、和蔼,心胸宽广,人缘好,做事认真积极。有一天,我问一位小沙弥,南少林寺哪位法师给您印象最深?他回答说:是法师。一个人的才能、学问培养并不难,而谦虚、善良、心胸宽广、做事积极、热情则很难培养。这让我想起了和尚。2002年学僧毕业之际,和尚到各个班级去调查,请学生提建议,当时,大一班同学毫不客气,提了一些尖锐问题,和尚竟然能欢喜面对,包容他们。每想到这里,我都对和尚“闻过则喜”的品德佩服得五体投地,对比自己,实在是差得太遥远了。

    植树法会那一天,轮到我值班,下午时候法师将钥匙拿走了。晚上锁门时,到处找他,转了几圈都找不到他。法师问我,为什么不关门?我回答说:没找到钥匙。他说:先关起来,晚上找他拿锁来锁。当时给我启发很大,反省自己为什么这么呆板,连小事都做不好。过了两天后,我就去请教他,他说:“这是您做事的模式”,记得和尚也曾经讲过我是个“很执著的人”。我不断问自己,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一天中午打斋时让我找到了答案。十五那天中午,许多人打斋供僧,法师写完斋条,忘记把所有名字给纠察师,供养咒念完后,纠察师不知所措,而且法师反应就很快,叫他到门口撕斋条。我从他身上,学到:遇到事情要留心观察,明白自己的处境。处理一件事,解决一个问题,尤其是突发性状况时,反应要快,要明白问题的核心,要解决什么问题;其次不要单向思维,可以换种方式处理,打破常规;再者,要在最短时间内,现有的状况下,把事件做到最好。和尚曾经讲过:一个人没有经过事情的磨练,再优秀都不能称为优秀人才。我看到自己的不足,不断告诉自己不要成为书呆子。

    八年佛学院修学生活,仅仅是一个开始,一个基础,面对和尚与众多法师的关心与指导,深感自己学业不精,修无所证,无比愧疚。我愿效学师长,将毕生精力奉献于佛教!在这里用和尚的一句话表达我的心情:感慈爱逾常,倍爱有加,未报尘埃,每念容颜犹流泪。恳请和尚及诸位法师帮助我确立现在缘起下的修学目标和方向。

    最后,以乙法师提的八个字总结此篇毕业心得:离师无法,离法无成!

   

                                  2008年6月11日


路过

雷人

握手

鸡蛋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会员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手机版|Archiver|梅州时空网 ( 粤ICP备09090531号-3 )

粤公网安备 44140302000008号

GMT+8, 2024-5-19 23:03

Powered by Discuz! X3.2

Copyright © 2008-2014 Design: 梅州时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