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登录
梅州时空 返回首页

良+辰的个人空间 http://www.mzsky.com/?1097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博客

智慧女人于丹

热度 4已有 1238 次阅读2009-5-20 20:34 |个人分类:娱乐|系统分类:娱乐•体育



我在家要是敢那么‘得瑟’,用我老公的话讲,他会‘焚书坑儒’的!”
  “你会几岁教你的孩子背《论语》?”这是于丹现在不断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有人想象于丹在家一定是跟老公吟诗作画,女儿坐在床上晃着小脑袋背《论语》。于丹听后大惊,直接用“可怕”来形容这样的场景。她说:“我在家要是敢那么‘得瑟’,用我老公的话讲,他会‘焚书坑儒’的!”

  于丹出身于书香门第。她一两岁就开始识字,4岁学习《论语》,5岁就看《红楼梦》。

  她说:“我的孩子跟我的成长环境不一样。我四五岁的时候正是‘文革’期间,当时的孩子们没什么可学的,也没有电视。而我孩子的这个时代,她从这么小就看动画片,就上亲子班做手工,她周围到处都是信息,她可以向世界学习的东西很多很多,她不简简单单只有《论语》要背。”

  尊重孩子的快乐,是于丹在教育女儿苗苗时,苗苗教给她的。

  “我记得苗苗五六个月大的时候,坐在那儿还东倒西歪呢,她的床上堆满了长毛绒玩具、电动娃娃,各式各样好玩的东西。可她偏偏坐在一堆玩具里边拧一个空药瓶子,来回拧,无穷无尽地拧。带她的阿姨就老跟她抢瓶子,说你看这个娃娃多漂亮啊,你看那个玩具多好玩啊。她特别不屑一顾给扒开,继续爬过去把瓶子拿过来,还在那儿拧。我当时挺受震撼的。我忽然意识到我们有很多时候是在以自己的判断去要求别人,哪怕是你爱的人。也许在6个月大的婴儿眼里,这个瓶子就是世界上最经典的玩具,那我作为她的妈妈,我为什么不尊重她呢?”

  于丹一回家,全家人就紧张起来:“看着点儿,当心苗苗那‘猴妈’!”

  于丹的家,五彩缤纷,比幼儿园还幼儿园。从沙发到地板,从摆设到饰品,甚至把偌大的儿童游戏气垫都“搬”回家来了。于丹39岁怀孕,40岁生女,身为女人的幸福,因为女儿苗苗的诞生而得以升华。

  得女之后,工作繁忙的于丹仍然经常出差,有人问她:“那么长时间不回家,女儿还能认得你吗?”于丹立刻得意起来,因为一岁半的小苗苗就是能“不计前嫌”地跟她亲,跟她好。

  于丹一回家,就像炮弹似的冲到苗苗面前说,咱俩“疯疯”吧。大小“疯疯”立马勾结起来,摸爬滚打,把家里折腾得跟狗窝一样。

  “女儿一看见我就觉得‘疯疯’的人回来了,尽管带她的时间短,她还是无比热爱我。她常常死死搂着我的脖子说,就跟妈妈,就跟妈妈!因为我们家所有的人都在教她规矩,只有我在破坏她的规矩。”于丹如是说。

  有人说苗苗看上去就是“于丹小一号”。在形容女儿时,于丹常常会说出一些令人惊讶的比喻。比如,指着一张女儿笑颜绽放、看上去幸福得无以复加的照片,她就说:笑得跟个烂柿子似的!

  因为“疯疯”成性,就连家里带孩子的阿姨都经常“训”于丹。只要得知于丹要回家了,全家人就紧张地传递“鸡毛信”:“看着点儿,当心苗苗那‘猴妈’!”

  北京四中的同学们,为她收藏17岁的那场雪

  这位与众不同的母亲,在回忆起自己的成长经历时,被太多故事、太多感动萦绕着。

  北京市第四中学的高中时代,是改变于丹性情的美好时光,她从一个有点儿自闭、寡言少语的孩子,成长为一个热情洋洋洒洒的少女。

  她所在的那届文科班共有28位学生,刚好14个男生,14个女生,大家关系特别好。毕业的时候,全班同学在一个男生家里聚会,当时有人问什么时候28个人才能再聚齐。于丹提了一个绝妙的建议:在今年的第一场雪,不管大家在哪里,哪怕是旷课,也都得来那个男生家。

  可那年的雪偏偏下得特别晚,到了寒假,第一场雪才姗姗来迟,而爱好游山玩水的于丹照例外出旅行去了,没在北京。回家以后,妈妈说,那天家里的电话都快打爆了,大家都去那个男孩家聚会了,唯独缺她。后来有同学跟于丹说:真遗憾,你错过了今年的雪。她很不以为然:我们现在才17岁,到70岁以前还有多少场雪呀!怎么叫错过呢?

  直到整整4年以后,文科班的28位同学才又一次相聚在一起,还在那位同学家里。大家在一起包饺子的时候,那位男同学走进里屋,从一大摞日记本里掏出一本。他说:“于丹,我这儿还有你的东西呢!”大家看着于丹,都不说话。他翻开一页,对于丹说:“这是你的。”

  于丹接过来一看,空白的一页纸,还皱皱巴巴脏兮兮的,角上写着一个日期。这时,大家告诉她,在大家约定的17岁的那场雪里,唯独提出这个浪漫约定的人没有出席,怎么能让你不错过这场雪呢?本子的主人想到了一个主意。那天,他取出日记本,翻开新的一页,写下日期,捧着本子走到了雪地里,雪“哗哗”地落在本子上,等把纸页盖得满满当当之后,他“啪”地合上本子,对其他同学说:“大家看见了,这场雪在这儿,找一个我们大家都在场的时候,把17岁这场雪还给于丹。”

  结果,这场雪,在4年以后,“还”到了于丹的手里。

  年少轻狂时,她带着一个手电筒就敢独闯沙漠

  于丹一玩起来,常常会做出一些“不靠谱”的事情,手电筒的故事就是其中的一则。

  于丹这样回忆那段“传奇”经历:

  “那个暑假,跟着两位师兄出去玩。我们的第一站是敦煌莫高窟。到了那里,我们白天去看洞,下午大概4点半,洞就全关了,我就特别向往洞外的鸣沙山,特别想去闯沙漠,可师兄说要等到哪天不看洞一早才能去。

  “每天过了4点半,他们俩经常一背摄影包就出去搞创作了,哄着我在旅馆吃杏。我想他们不让我一个人进沙漠,无非是觉得天黑,怕我走丢了。我就去找讲洞的讲解员,借来了他的手电筒。我给他们留了一张字条,说你们别担心,我带手电筒了。

  “除了手电筒以外,我还带了一把英吉沙短刀,裹了一条毛巾,毛巾里面带着一盒火柴,跟手电筒交叉斜挎的还有一壶水,戴了一个破草帽,穿着牛仔短裤、小背心,一个人奔着沙漠就出发了。

  “刚走进去的时候,大概有摄氏三十八九度的高温,烈日炎炎。走着走着,突然觉得皮肤凉飕飕的,再四下一看,明白了什么叫‘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只见四周长得一模一样,我原本是顺着一条干了的河道进来的,但是到这一刻别说河道找不着了,四处的沙丘也全是一样的。气温像坐滑梯一样,一下就降到摄氏零上五六度了。

  “第一个反应就是得生火。沙漠里只有一种蕨类植物叫骆驼刺,根扎得非常深,我用那把英吉沙短刀刨,刨不出来就得扒,十指鲜血淋漓。划掉半盒火柴还没生起火来,我才想起来把毛巾垫在下面作引子,骆驼刺终于烧起来了。然后握着一把刀,我烤完前身烤后身,转着圈烤,一会儿骆驼刺快烧没了,就得再去刨。

  “快天亮的时候,他们哥儿俩看见这堆火把我给找着了,一顿臭骂。他们问我,你知道沙漠里有狼吗?我说不知道啊。又问,你知道沙丘会平移吗?不知道。又问,你知道沙尘暴吗?那时候哪有沙尘暴啊,不懂。又问,你知道沙漠里面的降温是一下子可以降三十多度的吗?这个知道了,刚知道。

  “最后他们俩问我,你带的那手电筒有用吗?这时候我突然想起来了,我带的水是有用的、毛巾有用、火柴有用,唯独手电筒没用。‘你不是说,你带了手电筒就什么都不怕了吗?’我就这么受尽挤兑,被拎出了沙漠。”

  故事讲到这里,并没有结束。

  多年以后,于丹研究生毕业了,正赶上大学生带户口下放锻炼,她被下放到北京郊区一个叫柳村的地方,工作极为艰苦,情绪也很低落。就在那个时候,当年同行的一位师兄得知了她的状况,特地从海南寄来一封信。于丹打开一看,一张白纸,没有抬头,没有落款,居中写着一行字:“我什么都不怕,我带手电筒了。”

  那一刻,于丹突然明白了,她生命里的那个手电筒的作用,不是在她进入沙漠的时候给她光明,而是在穿越成长之后给她勇气。

  于丹说:“少年时候,带一个手电筒,你就可以说我无所畏惧,这种年少时候囤积的勇敢,会在岁月里发酵,最后酝酿出一种醇美的滋味。”

  “在那样一个境遇,那一片苍茫中,‘生命终究难舍蓝蓝的白云天’,就这一句歌词,足够让我感激罗大佑。”

  在去柳村下放锻炼的那段黯淡岁月里,已经二十四五岁的于丹有过失落,而她终究以自己的方式把生活点亮。她总是绑着红色的发带,穿时髦漂亮的牛仔裤,在一天辛勤劳作后坚持穿行于文学的世界,还有一台录音机始终相伴在她的左右,那里面装满了李宗盛、罗大佑、齐秦、崔健,他们陪伴着她走过那段苍茫的青春岁月。

  有一次在柳村的路上骑着车,于丹突然被一个干净的男声吸引住了,唱的是那句“生命终究难舍蓝蓝的白云天”。她“咣当”一下就把自行车扔在街上,冲进音像店,掏出口袋里仅有的10元钱,买下了那盘罗大佑的《恋曲1990》。当她拿着2元钱的找零和一盒卡带走出音像店的时候,眼泪“唰”地就流了下来。

  “在那样一个境遇,那一片苍茫中,‘生命终究难舍蓝蓝的白云天’,就这一句歌词,足够让我感激罗大佑。李宗盛、罗大佑、齐秦、崔健,这些名字记忆了我到暮年沧桑都不会忘却的少年情怀。”

  铁杆球迷,力挺德国队20多年

  于丹的爱好极为广泛,而且差不多样样精通。

  她爱昆曲,从小就唱,能拍出许多折子戏,唱得很好;她迷恋爵士乐,家里的碟多极了,对各个调性的爵士乐都很熟悉;最绝的是,她还是个铁杆足球迷。

  因为自己超爱德国队,带着一岁多点儿的苗苗一起看球时,于丹还会“强迫”女儿为德国队呐喊加油。

  于丹说:“我力挺德国队已经20多年了,从1982年中国转播世界杯足球赛时就开始了。我看球的历史可比我的好些男学生长多了,他们现在还经常拉我一起看球呢!”

  1982年世界杯决赛期间,正是于丹参加高考临考前后,由于不复习,净看球,在考场上有道题目问到联合国秘书长是谁的时候,她实在想不起来了,就很“豪迈”地填上了卡尔·海因茨·鲁梅尼格。

  “阳光沏进咖啡里,就着咖啡把阳光喝下去,浪掷浮生,原来可以那么潇洒。”

  于丹酷爱旅行,她这样描述在行路中读书的“奢侈”场景:

  “比如说,在灿灿烂烂的烈日晴空下,在丽江古城,往一个咖啡馆那么一坐,就坐在路边,然后你看着有1600年历史的大石桥,底下的流水‘哗哗’地急流而去,桥头上,马帮的布农铃‘哐啷啷’地在风中响着。阳光极其奢侈,大把大把地撒在书上,沏进咖啡里,就着咖啡把阳光喝下去,看流光飞逝,你会觉得浪掷浮生,原来可以那么潇洒。这是一个读书的境界。

  “另外,我还喜欢在阴天,坐在西湖边。看西湖一定要有烟波,一定要在缠缠绵绵有一点阴雨的时候,柳丝、湖水,一切不甚清晰,你会觉得南宋遗风飘飘洒洒突然就来到你身边。穿过历史的画卷,你会隐约感觉到,当一千年前这个地方还叫临安的时候,那种‘有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的韵味四溢。此刻,捧一卷诗词在这儿读,你才能读出宋代的韵味来。”

  于丹这样理解旅游:“人在各地,千万不要跟着旅行社,跑到一个地方,照张相片转身就走。我觉得旅游旅游,重要的不是‘旅’,而是‘游’。旅行社它只能管你的‘旅’,逍遥游那一段,归你自己的心管。人其实就是在世界的每一个细节、每一处风景里,进进出出,完成一次又一次的历练。”

  下定决心不开车,因为没有方向感

  在外人眼里,于丹仿佛是一个无所不能的“女超人”,时刻头脑清晰,反应敏捷。然而,在家人眼里,她却是个常常犯糊涂的“大迷糊”。

  “千万不能让她开车,早上开出去晚上得去河南省找人!”

  “你太抬举她了,她哪能开到河南省,到晚上还在怀柔转悠呢!”

  这是一段发生在于丹的老公和母亲之间的对话,正巧让于丹听到,早就拿到驾照的她从此下定决心不开车。

  “我们家里人现在都这么表扬我女儿:在认路方面,现在你就比你妈强。因为我走路回家都会走丢。我还经常夹着一摞讲义,在北师大校园里气急败坏地揪住一个人说:‘快把我带到教四楼!’然后人家无比同情地说:‘老师,师大挺大的,确实挺难找。’然后我心想:哼,我在这校园都二十几年了,我还找不着,怎么可能呢?”

  于丹对自己的总结就是:“我没有方向感。”

  于丹猛地站了起来,把椅子都带翻了,她说:“赶快下去接我的老师!”

  于丹的故事,不是带着神奇的色彩,就是泛着诗意的光芒,也有一些鲜为人知的,闪着动人的泪光。

  这件事发生于雨雪交加的《〈庄子〉心得》北京签售当天。那天的正式签售从下午1时开始,到3时多时,她收到工作人员递来的一张条子,字迹已被雨水晕开:“于丹老师,您四中的语文老师廖锡瑞先生从早晨9时就在楼下排队了。”

  看到这张字条,于丹猛地站了起来,把椅子都带翻了,她说:“赶快下去接我的老师!”

  廖先生已经80岁了,瘦瘦小小的他一看到于丹就抱住她大哭起来,他一遍又一遍地念叨着:“想死你了,想死你了,想死你了……”随后,他对于丹说道:“教你外语的王老师去世了,教你地理的郭老师去世了,教你历史的赵老师去世了,我是代表他们来看看你的,我总算是看见今天了。”

  那一刻,于丹想起了自己的中学时代,廖老师总是用拳头顶着胃,他的胃被切除了五分之四,只能吃泡了水的饼干。在冬天学生们都去上自习课的时候,就是廖老师,披着一件破棉袄,弯着腰,一个宿舍接一个宿舍地给学生生炉子。炉子生晚了,怕学生们回去冻着,生早了又怕煤气泄漏熏着。每个冬天,廖老师就这么没完没了地关心着生炉子的事情。

  于丹说,自己在四中时算不上是一个好学生,可她在那个当时还破旧的校园里,收获了太多。

  “高兴的时候你就好好去爱,难受的时候就到我这里来哭一哭。我会在这里等你。”

  北京四中的老师们,用他们的身体力行,将师者的风范传承给于丹。

  “当老师十几年,我陪伴过多少场失恋啊!我身上洒过多少学生的眼泪啊!”师者于丹这样感慨道。

  有时候,学生们也知道有些爱情不会有结果,来找于丹倾诉,她只会告诉他们:“这场恋爱不让你谈,你的生命会留下遗憾,让你去谈,我又很心疼。不过没关系,高兴的时候你就好好去爱,难受的时候就到我这里来哭一哭。我会在这里等你。”

  “以尊重成长的名义,去伴随孩子们的长大。”于丹这样定义自己身为老师的职责———伴随成长。她就是这样陪伴着一拨又一拨的学生慢慢成长。

  10年以后,学生重聚,请班主任于丹再来一次晚点名

  最让于丹难忘的教师经历,恐怕就是她在北师大担任本科生班主任的那4年光阴了。她带过的那批学生毕业已经10多年了,可每次一聚会,同学们会从美国、加拿大、意大利,从世界各地专程赶回来。这个年级的“整齐”几乎造就了一个传奇。

  在那4年里,班主任于丹坚持每周花两个小时陪全班同学闲聊。每月的最后一个周末的晚点名时间,都是用来为当月生日的学生过集体生日的。每个人都要在贺卡上给过生日的同学写上一句话,而于丹则会写一封长信给“寿星”。

  班上有一位来自农村的女孩,在过集体生日时留着泪说:“进大学后的生日是我18年来的第二个生日。在我的记忆中,4岁时过了一次生日,妈妈给我煮了一个鸡蛋。18岁,这是第二次。”那天,班上的女生们拿出自己最漂亮的衣服为她打扮。

  这个过生日的仪式从未间断。4年下来,每个学生都存下了厚厚一大摞生日祝福。

  学生们筹备上大学后第一个新年晚会时,于丹的任务是跑腿———骑着自行车去买晚会要用的红格子桌布、收集家中的花瓶带到学校。晚会当天,简陋的教室里,课桌上铺上红格子桌布,花瓶里插着鲜花。关上灯,同学们围坐一圈,一杯红酒,一人一口,点亮蜡烛一支,一曲《祝福》唱了7遍,唱得每个人都泪流满面。

  这届学生创造了许多令于丹感动的奇迹。在全校运动会上,艺术学院通常在全校26个院系中排第23名,而那一次他们拼尽全力,取得了全校第5名的历史最好成绩。

  如今,这批学生都已经30多岁了,在他们入学10周年庆典的时候,又送给于丹一个惊喜。

  那天下午3点,于丹应邀来到学校艺术楼的101教室,只见一屋子人到中年的学生,以当年的宿舍为单位,整整齐齐地坐在那里。她走进去,一位男生站起来说,524宿舍长报告,524应到谁谁谁,实到谁谁谁,报告完毕。第二位学生接着站起来说,526宿舍长报告……然后是女生宿舍,223宿舍长报告……最后,班长站起来说,本年级应到××人,实到××人,请于老师晚点名。

  那一刻,于丹收到的是这样的信息:在这个嘈杂、喧闹的社会里,她的学生们内心还有一份坚持,他们的心里仍然有一些透彻的、天真的、光明的东西。

  身为师者,在那一瞬间,她是最幸福的。(摘自网络)


路过

雷人

握手

鸡蛋

鲜花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客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回复 hellohello 2009-5-20 21:00
回复 星语 2009-5-21 18:08
好长哦
回复 中华人民 2009-5-21 20:50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会员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手机版|Archiver|梅州时空网 ( 粤ICP备09090531号-3 )

粤公网安备 44140302000008号

GMT+8, 2024-5-7 14:23

Powered by Discuz! X3.2

Copyright © 2008-2014 Design: 梅州时空

返回顶部